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郭斌赵文霞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050018)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粗放型利用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对这样的形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制约,环境质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与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省是极度水资源缺乏省份,人均水资源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的67%,大宗矿产除铁矿、水泥用石灰岩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其中有色金属矿产差距更大。在河北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铁矿、金矿等,开发强度大,储采严重失调,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对我省由“资源推动的内循环经济向资本、技术推动的外循环经济”模式转换,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即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一、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其内涵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再用、循环”(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寻求一条与地球资源储备相协调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以及废弃物有效利用的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低限度有计划开采、高效率使用、最低限度排放甚至“零排放”,使得资源能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得到合理、科学、持久及最大限度的使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指产品的多次使用和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最大限度地转化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和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清洁生产是一项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策略,实行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其定义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实质是预防污染,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清洁生产的基本精神是源削减,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前提和本质是清洁生产。这一论点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效率。生态效率追求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废物产量的最小化,不必要的再用意味着上游过程物质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未达最大化,而废物的再用和循环往往要消耗其他资源,且废物一
倡导循环经济,推行清洁 生产,实现我省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