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赫鲁晓夫改革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而失败。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
(1)管理体制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所有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3)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4)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①斯大林时期经济方面的缺点:过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侧重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农、轻、重的比例失调。②斯大林时期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并且逐渐激化。
(2)内部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演变”战略等。
(3)苏联改革给我国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②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④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⑤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⑦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世界历史上三大重要发展模式比较
模式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
模式”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工业化
道路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模式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
模式”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农业
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
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xl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