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摘要】: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掀起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留给了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五四精神。在本文中,我们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对于五四精神作了独立探讨。并从分析当代中国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发扬五四精神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在历史的挑战下该如何选择人生,实现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变的关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及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制的崩溃以及民国的建立,使得民主自由的观念前所未有的深入人心;然而,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国内军阀混战、互相割据,民生并无实质性改善的境况,却又引起各界民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早在1915年,以《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一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来临了。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进步学者们,向学生传播民主、自由的新思潮,试图通过青年的力量来实现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此时不断地加深。1915年,日本向中等的
“二十一条”,企图使中国沦为其经济附庸;1919年,由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又谋划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一战后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卷土重来,也让刚刚得到发展的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灭绝性的打击,底层人民,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更加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满怀爱国激情的爱国青年学生们感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他们与工人、农民及各界群众并肩战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二、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何在?
从当时的政治层面来看,五四运动最为直接的胜利,就是发动了学界、工界、商界,迫使北洋政府做出了妥协,不仅没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还罢免了卖国官员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职责。
从更为广泛、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五四运动的伟大就在于它产生了伟大的五四精神,对后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民族独立与社会
革命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那么,何谓五四精神呢?1919年5月26日,当时的学生领袖罗家伦在《每周评论》上刊文指出,这次学生运动的精神是“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而当代学者的普遍看法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民主、进步、民主、科学”。
热爱国家、勇担责任的精神;
五四运动的发起之时,就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时。虽然,对于当时的青年学子来说,进入学校好好读书,将来就能升官发财。但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名利之间,五四的青年们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亡图强、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当得知北洋反动政府要把山东的权益拱手送给日本人时,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与军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点燃了全国性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烈火。“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1919年5月4日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时散发的传单上振聋发聩的两句口号。罢课、示威、请愿、焚烧反动官员住宅,这些热血沸腾的行动,无不昭示出青年学子们满腔的报国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国家、勇担责任的精神,是五四精神中最宝贵的一笔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