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专题讲座二
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在课程性质上,该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该课程强调课程中各相关内容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在教学方面,该课程标准建议要抓住有关内容相互联系的节点,凸显综合的意义。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在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总体框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呈现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例如,讲古代中外交往,可对照当今世界地图;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对照今日中相关区域的范围和位置。又如,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古代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布、近代工业城市的形成,都是地理条件影响文明多样性的讲点。
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呈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例如,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与马可·波罗来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等,引导学生认识相关事件发生的缘由,并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叙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可联系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表现,组织学生访谈,了解本地节假活动、民众信仰、人生仪礼,以及民间歌谣、故事和谚语,从中品味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注同一历史时期特别是近代以来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图,可联系当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照此前世界贸易的路线,可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背景。又如,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应联系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狂潮,呈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发生巨变。
从多个视角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解读。例如,讲“巴以冲突与动荡的中东”,可联系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领土纠纷、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族矛盾等,从历史渊源与现实利益两方面观察、评析。
“社会科课程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界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
一、综合性学习理念的提出
苏格拉底:
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应该将以往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这是能获得永久知识的唯一途径。
“人、社会、自然具有统一性,是一个整体。在校外生活中,几乎看不到学科内容是各自割裂的,那么为什么在学校里就不把它们联系起来呢?”
教材联络论:在课程中安排各学科时,要使一门学科的教学经常地联系其它学科的教学。这样,教地理时就非常容易显示出它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样,教历史时联系文学而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充实。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
杜威:
如果造成经验的个别因素是分裂开来的,那么经验的过程将会是紊乱的。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各部分、各个方面不能结合一致的世界,将成为分裂人格表现和原因。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也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杜威
根据比较,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数量上并不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少,而且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对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造成这种高分低能现象的本质就是知识的割裂。
——袁振国
“当代教育如果想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话,除了要强调批判意识的培养以外,还要强调综合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培养。这两点,过去的教育重视得是很不够的。”
——石中英
伊拉克战争-资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