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设计者:刁朝焰
课题
长恨歌
课型
精读课
共用课时
2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能力目标:
《长恨歌》特点及其浪漫主义风格。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诵读中品味鉴赏作品思想感情与语言韵味。
,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在讨论中获得合作探究的愉悦。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难点: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探讨出现难点时教师做适当点拨。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长恨歌》是古诗文选修的第一课,因此讲此诗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要得充分一些,教师介绍有关《诗经》的知识,带领学生步步深入完成学习任务。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学生预习较到位。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来读,读出味道。
反复诵读:听读,跟读、默读、感情诵读等。学生在感情诵读这一环节上,把握不太到位。教师指导诵读后,再读,效果较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白居易的《卖炭翁》,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两鬓苍苍十指黑,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形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长恨歌》。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呢?下面,我们就来揣摸,用心去感受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初步体验
1、放磁带,老师或诵读基础好的同学范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节奏
2、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3、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学生听读,注意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校正个别字音并注意以下实词的意思。
学生谈诵读感受:
5、学生查资料,谈创作背景
5、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
1、长恨歌(刁朝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