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历史文化简析.ppt阆中历史文化简析
主讲人:敬昕
2013年10月
阆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素有“天下第一江山”,阆苑仙葩之称。 阆中和同为第二批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周朝时,阆中为巴国别都,公元前314年置县,迄今2300多年历史。历代在此设立郡、州、府、道治所,并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水、科举、天文、三国、宗教等文化在阆中衍生繁荣,和谐发展。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杜甫曾赞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唐朝时画圣吴道子游览阆中后作《三百里嘉陵》,并称阆中是嘉陵第一江山。
阆
中
概
况
阆中概况
阆中,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中国AAAAA风景旅游区。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阆中市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正式命名为“世界千年古县”。在“2009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阆中被联合国挚友理事会和国际旅游营销协会授予“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荣誉称号。2010年阆中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韵味横溢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若群星的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阆中古城在发展旅游中的独特优势。
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嘉陵江古称)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淮阳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华胥故里,人文源头
阆中天下稀,稀在华胥故里,人文源头。阆中有五千年文明史。据《路史》载,阆中是人祖伏羲之母亲华胥的故里,后华胥在成纪孕育伏羲、女娲兄妹。相传伏羲曾三次回到阆中,教人结网捕鱼,豢养牲畜,改巢造屋,尝草治病。晋人葛洪《抱朴子》说:“伏羲坐于方台(今阆中云台山),上受八方之风,乃作八卦。”司马迁《史记-列传》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从八卦到周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阆中东枕巴山,西倚剑门,在两山余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严密缠护之处选址营城,“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水势锁烟霞”。使山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权威学者研究,古称“琅缳福地”应是“阆缳福地”,是天帝藏书的地方。第一部天书就是伏羲在阆中创制的先天八卦。阆中与伏羲诞生地甘肃成纪,他建功立业的都城河南淮阳,共同构成中华本源文化链。阆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寻根之地,也是华夏本源文化传承光大之胜地。这里遗存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历代的大量文物,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文物保护点226个,各类出土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上等级的珍贵文物上千件,历代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是名符其实的人文渊薮。
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巴国国都在江州(今重庆),后期战乱曾迁都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巴文化活化石”巴渝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
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有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巴渝舞,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为了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要把民俗文化和古民居大院融入到一起,来加深游客的民俗文化休闲体验。
巴渝舞——巴人古文化的一朵奇葩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
阆中历史文化简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