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王守安教授
“两个翻番”“收入倍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
十八大报告解读
七律 十八大
党开盛会十八大,春风化雨润万家。
两个翻番人所望,收入倍增喜万家。
重视民生富百姓,发展经济兴中华。
国强民富巨龙舞,幸福中国领天下。
一、“两个翻番”:小康社会同步发展新指标
(一)十八大报告首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建设幸福中国
两个翻番指标同步提出,重若千钧,内涵丰富,令人耳目一新,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首次体现在以下方面:
(1)首次提出两个翻番
党的十二大只提出“到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十六大、十七大也只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六大、十七大“翻番”的着眼点,始终在GDP。
十八大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的量化目标,这还是头一次,而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居民人均收入的这一变革,尽管只是六个字,意义重大。
(2)首次提出两个发展同步
十八大首次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同步翻一番。
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同步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翻番。
(3)首次提出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过程并无定形,结果则必须是具体的、可感可知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已从10年前十六大报告中的“建设”变为十八大报告的“建成”,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然而其寓意却极为深远:
它表明了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建设”到“建成”的新阶段。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战略构想。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表明小康社会处于建设阶段,小康社会的标准还没有完全达到。
十八大将“建设”改为“建成”,一是表明未来十年的基础条件更好、目标任务更明确、历史方位更加重高,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是表明小康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标准全部达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0条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2011年为5432美元)
(2)
(2012年上半年为12509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12年上半年为4303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2011年大约为49%)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2011年全均55% )
(8)大学入学率20%(2006年达到23%)
(9)()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10年为95%)
(二)十八大报告首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发展新目标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翻番的目标,充分彰显了建设幸福中国的美好愿景,其中蕴含着五个关键词。
承诺、人民、科学、共富、方向
承诺
从三十多年前提出小康目标,现在又向天下昭示准备在十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和国家对亿万人民的承诺和保证,真正体现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态度。
人民
(1)两个翻番的目标体现党中央“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意味着亿万群众将得到更多实惠;
(2)“两个翻番”目标向外界传递:未来中国更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
(3)两个翻番目标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4)两个翻番目标从政治上体现了党和国家从对经济总量的关注,逐步转向对人民个体的关怀;
(5)两个翻番目标是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上自我加压。
科学
两个翻番目标,蕴含着科学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两个翻番”目标向外界传递的重要信号:
一是未来中国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到注重经济总量增长与收入分配并重的转变;
二是未来中国不仅重视经济总量,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双提升;
三是未来中国不仅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全面小康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