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与再贴现政策的调整、公开市场操作,辅之以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金融市场的不健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往往被作为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数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进经济增长。2010年至2011年间,为抑制物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又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于此,本文选取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问的数据,就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简单的讨论,以期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包括: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对象;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即规定银行的哪些负债或哪些存款须交准备金;规定可用准备金的资产,根据存款种类和期限的不同,规定相应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制度》的相关规定,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
一、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调整(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
1 宏观经济形势
(1)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9月以后,经济形势变得十分严峻:一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外需增长大幅回落;二是受出口需求增长明显放缓和国内住宅需求持续萎缩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加速回落;三是物价增长由猛升转为猛降,总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显示我国经济正在显著趋冷。
(2)2009年,经济实现了快速复苏,经济增长率逐季提高,通货膨胀形势基本保持稳定,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产能过剩趋于严重,产业结构低度化。
(3)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期间,中国宏观经济仍处于持续复苏的路径之中,在实体经济没有过热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物价水平持续攀高,货币存量偏高,资金大规模流向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各种可以“资本化”的产品市场。
(4)2011年下半年以来,进出口增长尽显疲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贷款规模仍然偏低,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改观。
2 货币政策目标(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
(1)2008年下半年,面对趋冷的经济形势,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政府实施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2009年,宏观调控目标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
(3)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间,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2011年年末至2012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经济、补充流动性。
3 2008年以来我国准备金政策的调整(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
整理归纳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中国
浅谈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