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陪读妈妈的感悟:?华人圈的功利教育如此残酷
美国高中留学 2016-07-20 07:00:18 阅读(21299) 评论(5)
华人爱攀比,攀比除了财富的较量,就是孩子的出息。这个出息不是一个孩子的自我突破和成长,而是放在华人价值尺度下统一的衡量标准:成绩、名校、职业和挣钱的能力。
对他的学习,我从强行安排,改变为交换学习体验之后的建议;对他的选择,即便我有歧义,更多是利弊分析,而不再是简单粗暴地阻挠执行。我渐渐适应着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平等协商,而不是安排和命令。
孩子进入大学后,我选择了回归。我知道我的经验、说教覆盖不了他人生必须经历的磨练,没有体验,没有挫折,没有困顿他就不会真正成长。
.......................................
在加拿大,12年级的毕业典礼堪称隆重,高中教育的完成就好像是孩子的成人认证。毕业生除了在照相馆拍摄各种讲究如婚纱照的系列照片,再下来就是毕业典礼这一天了。
这天早上,身形健硕、身高180厘米的儿子穿着黑袍红领的毕业礼服开车带着我,驾轻就熟、自信满满地来到温哥华市中心的一个著名剧院。典礼之前,孩子们在剧院外自愿组合拍照合影。当他拉着一个女孩大大方方站在我镜头前,看着他们笑意盈盈,心里竟是莫名的感动,为他的成长?为他稚嫩的爱情?还是为他的陶醉与幸福?莫可名状,难以言表。
按照姓名排序,他第二个走上台接受校长颁发毕业证书,接受他的某项奖学金,同时主持老师宣读一段他的感言。他感谢温哥华六年学业中妈妈的陪伴,感谢女友让他收获了爱情。镜头外的舞台在我的视线里开始模糊,掌声中孩子笑靥如花,我泪如雨下……
一、为期六年的艰难远行
六年前当我带着个头才及我耳垂的他从北京出发时,我并不曾想到过此时此刻的场景。那时候,我只是清楚地知道,这将是一场为期六年的艰难远行。带着一个12岁的懵懂少年和他的美好向往,我们在11个小时的飞行之后来到温哥华这片陌生的土地。他六岁就进入国内某著名培训机构学习英语,但在温哥华教育局语言测试后仍然要读一年的ESL,还有很多课不能选。尽管这个只知道雀跃的少年根本不识愁滋味,但我心里清楚,各种挑战将纷至沓来。
果不其然,入学刚刚三天,他就被学校一位老师留下来单独进行了一场反纳粹教育。以他当时的英语水平,他基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但那位老师的疾声厉色让他有点胆战心惊。细问之下才知道,他给一个中国孩子写“一言九鼎”的“鼎”,然后就开始把“鼎”字下半段不停加粗
涂抹,让老师误以为他在饶有兴致地画纳粹的符号,他也解释不清,于是老师立刻把这个刚来的中国孩子当成了危险分子。
我知道西方人对纳粹的敏感,但这件事上着实有点“过敏”。初来乍到,我的语言也生涩艰难。所幸温哥华教育局有专门的安顿员,负责各个学校新来的孩子的融入与沟通问题。当时立即约见安顿员,一位斯文和蔼的香港的女士,耐心听完解释,帮我约见了班主任,澄清了事实,让那位大惊小怪的老师给孩子道了歉。
为了安抚孩子,这位安顿员和孩子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问起孩子的爱好,卸下包袱的孩子和她滔滔不绝聊起了NBA篮球。安顿员特地找到体育老师,在7年级温哥华小学的最后一年里把一个初来乍到的孩子安排进了校篮球队。在北美,学校篮球队的成员远比数学学霸更让孩子们瞩目和羡慕。几场校际比赛之后,场场都能上
一位陪读妈妈的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