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里的婚姻文化解读
【摘要】彝族英雄神话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民族的一部通过神话故事来展现历史的口头叙事史诗,史诗中除了最引人瞩目的英雄支格阿龙的英雄壮举外,还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宗教、婚姻和丧葬。本文主要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试图从史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有关婚姻的叙述来分析当时社会已经存在的多样的婚姻形式和习俗以及原始的婚姻习惯法。本文认为,在英雄支格阿龙的时代,彝族初民社会中已经存在氏族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等婚姻形式,抢婚的习俗已经形成,而调解社会中的婚姻关系的婚姻习惯法也已朦胧现身。彝族初民社会所形成的婚姻形态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彝族社会,这样的婚姻形态结合地域的局限是造就彝族独具特色的家支文化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婚姻婚姻习惯法
维柯认为“人类被自己幻想和信仰的天神的极端畏惧所震撼,其中一部分人终于不再流浪,跑到某些固定的地方隐藏起来,和某些妇女定居下来,由于敬畏神灵,过着宗教的贞洁的男女结合生活,在隐闭中进行婚姌,生育出得到承认的子女,这样就建立了家庭。用人的方式生育就派生出了许多家庭的家族叫着最初的民族或世族。婚礼就是继天神意旨(宗教)之后的人间的第一项制度。”[1](p61)婚姻产生家庭,家庭是民族形成的最小单位,也是国家形成的种子。婚姻是民族得以建构的最重要的一项制度,作为彝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源的英雄神话史诗《支格阿龙》里所展现的婚姻对于这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面所叙述的婚姻形式或制度是彝民族得以形成的根基。
一、史诗《支格阿龙》里的婚姻形式
婚姻的概念有无数种解释,按汉语的词语解释为:嫁娶的事。嫁和娶都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述。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汉朝的郑汉曹玄说,婚姻指的是婚嫁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现代人类学家对婚姻的定义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梁钊韬等先生认为,婚姻是两性关系的形式。[2](p100)高凯琳(Kathl)认为,“婚姻是建立在一个女子与一名或几名其他人之间的协议关系,其用来确立在此协议下所生的新生儿的合法地位,使其能成为社会可以接受的一分子。”[2](p100)这些对婚姻定义的解释都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含义全面的概念,而我们也只能从中窥探婚姻所展现的精要。正如石弈龙先生在《文化人类学导论》中对婚姻概念总结的那样,“婚姻实际上只能是某一个社会中共认的两性关系形式,或者换句话说,是某个社会中文化法则公允的两性关系形式,而不能包括不合法的两性关系在内。这里的公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现代的有成文法律的社会中,依据法律规定所认可的两性关系形式。二是在一些无成文法的社会中,大家依据社会传统习惯认可的两性关系形式。”[2](p101)接下来我们将回归史诗文本去探寻婚姻在当时社会的存在性以及存在哪些婚姻形式和习俗。
按《彝族源流》传述彝族先民在很久远的远古哎哺氏族时代就兴起了“祭祖叙谱”的祭祀和“联姻婚娶”的婚配这两件大事。而《西南彝志》也有同样的传述,“哎哺产生后,哎形成天,哺形成地,产生了万物和人类。在人类产生之初,人兽混居。人吃的是野果,
穿的是兽皮。后来人类发明了火,用火驱逐野兽,疏通了九条河流。这时的人类还不知嫁娶,不知时令,用树纪年,用石纪月,根据花开花落,果子成熟,树叶枯萎等自然现象定时令。人类学会了耕种,学会了种庄稼。这时形成了哎哺氏族。哎哺氏族兴起了嫁娶,有媒妁,有婚姻礼仪。”[3](p153)从这些史料典籍足以证明彝族先民在远古氏族时期便产生了婚姻和家庭。
凉山所流传的《支格阿龙》中对支格阿龙的母亲的谱系根源作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而却忽略了支格阿龙的父系,这并不代表支格阿龙的时代不存在父系。彝族从古至今即崇拜父系的祖先又崇拜母系的祖先。这一点有史可证,按《彝族源流》传述,在哎哺氏族时代,彝族先民就兴起了“祭祖叙谱”的祭祀和“联姻婚娶”的婚配这
凉山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里的婚姻文化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