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敏而好学.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敏而好学
敏而好学
课堂互动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
师:古之谥号是在人死后对其生平作出的评价和定论。善德善谥,恶德恶谥。而“文”之为谥,较为崇高,所以引起子贡的疑问。孔子则给以评定。因为一个人天资聪明,往往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不愿再多学习多进益。尤其居上者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更不肯向在下者去虚心求教。孔子认为孔圉不论是否存在什么缺点,只要他具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品德素质,就够得上谥以“文”字了。盖棺定论时看一生主流,这是中国的好的传统。
“不耻下问”的关键在于“耻”字。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该问不问,怕人笑话,强不知以为知,实则人不耻之,自以为耻。等到不问不知,瞎作主张,弄出了问题,那才真是自取其辱。
生:孔子言行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多问的本身,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榜样。
师:是啊,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仁人,只是强调自己为学有自己的特点:(一)“学而不厌”。(二)勤敏,他不承认有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者之也”。(三)不凭空编造,而是多闻,择善而从,多见而识。(四)从实地实事中求知,如“入太庙(周公庙),每事问”。孔子认为,或许这几点是我同别人为学不一样的地方吧。本章的主旨是勉励人好学。
生: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孔子在《述而》两章中,提出君子应不断进德修业,这和今天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一致的。
生:孔子这里说的只是担忧,并不是自己身上有这些缺点。既然能时常担心,不断反省自己,那就可以避免上述缺点,使品德走向完美。如果我们能像孔子一样有这种忧虑意识,那进德修业就不是难事了。
生:这也是针对时弊而发的。勉励当时执政者修德,因为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治天下。由此可见,孔子忧国忧民之心和追求仁德的精神状态。
师: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生: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佩的。
师:本章说“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如何理解《泰伯》中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师:孔子说的是一个好学者应有的心理。“学如不及”,才能不断下苦功去追求。“犹恐失之”,是说“学而时习”,巩固所得。孔子在勉励大家不可自满

敏而好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q4846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9-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