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讯通”的家校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工程各个子系统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并发挥教育的最佳效应,这就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协调配合同时又要有明确分工,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校讯通”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家校沟通服务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家校沟通的现状,提出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对校讯通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一起探索提高家校沟通效果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字】校讯通 家校合作 协同教育
引言
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把“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联、家校互动的应用研究”和“家校通的研究与应用”作为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事实证明,“家校通”、“校讯通”为家庭和学校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沟通桥梁,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沟通作用。但随着早期狂热运用的衰减,人们开始更加理性的认识和看待“校讯通”。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校讯通的过程中,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孩子的上学、放学时间,学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学校的有关会议通知等。因此出现有学生家长在天涯论坛发帖“金林玉视野家校通10大罪恶”等现象。
一、家校沟通的现状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综合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能协调家校双方并形成合力,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相互削弱和抵制。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合作不利的问题。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差
家长自古就形成了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的观念,有时候偶尔参加家长会,应付式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甚至有的还是学生本人模仿家长的笔迹代签,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的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许多家长因为诸多原因不能主动与孩子所在的学校进行交流。他们和老师交流感觉不自在,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观点也许不被重视,所以总是回避与学校沟通。部分由于职业的特点和工作的安排,不少家长不愿主动与学校联系,只有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家长才主动与学校联络,缺乏与老师进行交流的动机。
(二)真正的“合作”少,解决问题的层面多
“家校合作”加倍强调的是“合作”,同时调动两方面的积极身份形成教育合力,作用于教育学生。但今朝存在的情形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多地发生在学生情况出现异常时,家校合作更多地停留在“问题解决式”的层面上,只有“问题”呈现才能触发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
(三)合作内容狭小
“家校合作”中,教师和家长更多地只关注学生在校的纪律和学业成绩,较少谈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乐趣喜爱、如何进行良好的教育沟通等。
(四)合作形式单一、频率低
今朝的“家校合作”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开家长会”形式,“开家长会”成为家校
沟通交流的首要依托。但是学校召开家长会的频率一般为每学期一到两次。因此家校直接沟通的频率太低,一次家长会,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家长,这样的沟通里面到底有多少才是有效的呢?
二、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通过交流和沟通达到相互理解, 相互配合,对孩子施以协调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 使孩子
基于校讯通”的家校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