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的礼学思想
礼学是《荀子》一书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荀子》现存32篇中,除专门论礼的《礼论》外,其它各篇也几乎无不述及礼,全书提到礼的地方有300多处。综观《荀子》一书,不难看出,礼学思想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红线,是荀子哲学思想的落脚点。《荀子》全面论述了礼的起源、礼的内容及礼的施行等一系列的问题,使礼学至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 礼的起源。《礼论》开篇就设问“礼起于何也”,然后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分析: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认为基于自然欲求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予以约束,就会相互争夺,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古代君王不愿意社会出现混乱局面,就制定礼义,划分等级,调节人们欲望,满足人们要求,使物质增长和人的欲望相协调,礼就这样产生了。在礼的起源问题上,荀子强调两点:一礼不是先天就有的,礼和人的物质需求即“欲”有着密切联系,礼是调节人类欲望的必然产物,礼是从社会客观需要中产生的。二礼是圣人制定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性恶》),圣人看到人之性恶,“化性而起伪,起伪而生礼义”(同上)。
2、礼的内容。“礼者,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许慎:《说文解字》)在殷商时期主要是宗教祭祀仪式的礼,到了周代,逐渐丧失了其宗教特性而被赋予人文意义,成为社会生活中系统的礼节仪式和行为规范。[1] 荀子承继儒家衣钵,认为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统的礼节仪式。“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礼论》)《礼论》篇中使用大量篇幅论及“三年之丧”。此外,《大略》篇还介绍了天子诸侯接见之礼、服饰之礼等等。但荀子“隆礼”的着眼点显然不在于此。荀子之礼的核心内容还是建立在新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新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大略》)荀子认为礼和仁、义有着内在联系:“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同上)行仁施义做得恰当就是礼。所以荀子认为:“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同上),其共同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于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和谐社会。
3、 礼的意义和作用。荀子在《礼论》中分析了礼的起源之后,又论及礼的目的,荀子归之为“养”和“别”。“养”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就是通过礼的调节,满足人的各种物质需求。“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就是确立封建等级秩序。“养”而又“别”显然是古代理想的社会状态,因此荀子把礼置于异常重要的地位:“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一方面,荀子认为礼是君子仁人修身养性的根本准则。“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修身》)他又具体分析:“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因此在《劝学》篇中,荀子明确提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于诵经,终乎读礼”,“学至于《礼》而止矣。”另一
荀子有关礼的叙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