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景不含情无情不附景
古人云:“作诗不过情、景二端。”那么在考场上如何解答这类“情、景”相合的诗歌鉴赏题目呢?下面以一道湖北高考实例来谈谈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一般还从以下方面设题:①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或诗中的某一联作赏析。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某某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④诗中某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等等。
从设问上可见,此类题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作答时,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要理解句意,必要时还要结合全诗来理解分析。第二联上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因为水底游鱼微动,或是微风初起,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见山影。而下句则写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划船归家时于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草丛中????的声响。
其次就要结合句意,动用所学的鉴赏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思考本句是否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思考该景物渲染了什么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由句意可以看出本联上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下句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且有以动衬静的手法。
最后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直接分析是怎样写景的,所以作答时可以不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本题可拟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由此可见,作答这类题并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
,关注带有情感的字词。
高考诗歌一般不选家喻户晓的作品,但也不会涉及艰涩冷僻者。所以鉴赏时要认真阅读诗题,写景句要注意修饰景物的形容词和感情倾向明显的动词。比如2011年课标卷考查了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稍读诗题,即可发现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在春日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抓住诗中的“荒郊”“消魂”“原田耕破”“残阳”等关键词,可以发现诗人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融情于景,借古讽今,这样我们就不难作答第9题了。
同时,如果涉及到诗歌所描绘的图景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简练。
,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抒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表达一种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这与诗人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其遭际,熟悉的作者要将其生平背景结合起来考虑,不熟悉的要注意题目中的注释。再仔细揣摩体会诗中的写景状物的特点,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联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事,再结合词人开篇所描写的景象:一轮残缺之月挂在稀稀疏疏的梧桐树上,此时万籁俱静,我们可以初步定下此词的基调:感伤、孤寂。
。
一般题目中不会明确提问运用
无景不含情 无情不附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