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一种新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构想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科技为主导的经济世界日益暴露出其弊端:一方面是现代化的深入,另一方面是包括精神在内的宇宙秩序的紊乱。特别是中国,除受此二难之外还受到来自西方的经济、文化霸权的威胁。为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建立一种“中体西用”的文化结构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有力保障。“中体”之中,道家文化的自然主义和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契合了时代的精神呼唤,也是中国文化的根蒂和渊源。
[关键词]道教文化;现代意义;中体西用
如果把中国的文化体系比喻成一棵树,那么,道教文化无疑可以充当这棵参天大树之根髓,儒为主杆,佛及其它为枝叶而已。这种划分法也许跟传统的文化观念有异,但如果对道教文化甚而中国文化作一番深层的历史考察,此论立矣。近代以降,在矫枉过正的炮火下,传统文化日损,国人的精神秩序昏乱不堪,及至改革开放,与世并轨,现代化的冲击日强,致使本来严重的精神危机日隆。置此民族精神危乱之际,为力排现代化非人性及西教(特别是基督教)对我国民的蛊惑、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一次梳理,来一次深刻的精神溯源。通过这次艰辛的文化探险,我们自然会明白道教文化乃我中华民族的文化根砥、精神家园。于此重提“中体西用”的历史话题显示了其特定的现代意义。
一、道教的文化渊源
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为开汉勋臣张良的八世孙——张陵(公元34—156年)。作为张良的后裔,张道陵颇得其祖的超凡飘逸之遗风,毕生以修道养生为能事。早年曾作过巴蜀江洲令,后辞官归隐,云游四海,遍访名山,晚年终于在蜀中的鹤鸣山得道,遂创立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号天师。其子张衡号嗣师,孙张鲁号系师,多于汉巴一带传教。张鲁还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归顺曹操后,作为中国道教正统的天师道方传向中国的大江南北。道教为何会在中国产生?为何会在此时产生?它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等等,这是我们拟解决的问题。
大致说来,道教的文化渊源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古代鬼神文化、方仙道、黄老之学、先秦其他各学派——包括儒、名、墨、法、阴阳五行等。其中道家思想构成了道教的思想内核,其余各派则构成了外壳,皆为道学所用。
道家思想的精髓为“全真葆身”,故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致高境界。在此原则下,一切得以“全真葆身”为依归,扩而充之,当寻求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和宇宙的和谐,此乃道统。张陵归隐后,悟道甚勤,终于在一个冥冥之夜梦到太上老君——老子授之洞藏三经、金丹秘决、都功印和雌雄二剑,命其号为天师,遂作《老子想尔注》,创立天师道,设坛授徒,推而广之。以此可知道家与道教的嫡承关系。此乃道体之谓也。
除了道体,道教还以其它文化为用,表现了其开放兼容的高超气度,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次重大的整合。在天师道创立之前,中国就存在着方仙道和黄老道等非正统的道教思想。传说中的黄帝的师父——广成子即是中国道教的先师,轩辕黄帝曾三次问道于空洞山的他,使黄帝获“致道”,内修则飘逸超脱,外用则天下太平,黄帝之至尊贤帝名
道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