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一、文学常识
陆蠡(1908—1942),字圣泉,笔名陆敏、六角,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真诚、淳朴的心灵。作品大都反映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在艺术上,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沉诚挚的情感、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也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罗亭》、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作品。
二、背景材料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备感焦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目标一分析作品结构
1.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囚绿、释绿、思绿,这个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与主题的理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把握散文的结构“形”,一定要结合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神”来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围绕一个绿字,写恋绿、囚绿、释绿、思绿,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把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推向高潮。
2. 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作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散文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升华主题、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照应起始等作用,所以分析这最后一段的作用要结合全文的结构与主题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表达了对“绿”的歉疚和祝福,希望常春藤永葆青春,希望象征和平的绿色能够永远存在,不再遭受蹂躏和欺凌。本段最后一声轻轻的询问,言尽而意无穷,使读者陷入深思。
目标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3. 理解下面这两句话的丰富含意。
(1)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提示:理解这个句子的丰富含意,我们就要注意感受作者矛盾的心灵:“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作者身处孤独之中却不感到孤独,既表达了我对绿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
参考答案:我在现实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是孤独的,但我的心灵世界却非常丰富。现实中的“陌生”“困倦”和“不快”,在与“绿”“自然”的沟通中消解了,我从“绿”中悟到生的乐观和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
高一语文囚绿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