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目录
前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plagiarism
fabrication
falsification
inappropriate authorship
duplicate submission/multiple submissions
overlapping publications
slicing publications
3剽窃
(实验)方法
(大量)剽窃
4伪造
5篡改
6不当署名
7一稿多投
8重复发表
9拆分发表
10相关研究伦理问题
11其他
前言
为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尊重和维护学术出版规范,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在规范科研行为和净化学术环境方面的作用,推动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KI)特组织编制《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本标准概括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的不端行为类型,通过罗列各类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给出基本的界定原则和标准。
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参照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等部门的相关规定,借鉴重要国际组织、学术团体有关学术伦理规范,以及中国外学者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本标准在范围涵盖、内容陈述、行为界定等方面,尽可能地与国际学术期刊通用规范保持一致,同时兼顾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撰写和发表中的特殊情况。
本标准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特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可以依照自己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标准编制更加细致的认定规则。本标准按照准确、简明、实用的原则编写,力求方便查阅和使用。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范围
本标准涵盖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所可能涉及的各类不端行为,不包括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审稿人等。根据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到的不端行为的特性,本标准涵盖以下三类不端行为: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相关研究伦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标准是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在学术论文撰写和投稿时避免不端行为的指南,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发现和处理不端行为的指导,同时也可为研究机构、资助机构和学术团体判断相应的不端行为提供参考。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plagiarism
直接将他人或已存在的思想、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不加引注或说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过度引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内容。
fabrication
编造或虚构数据或事实。
falsification
故意改变数据和事实,使其失去真实性。
inappropriate authorship
署名与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
duplicate submission/multiple submissions
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如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作者排序、作者单位不同,或论文正文有少量内容不同)的多篇论文,投给多个期刊,或在约定或法定期限内再转投其他期刊。
overlapping publications
未恰当说明,在论文中大量重复自己已经发表论著中的内容。
slicing publication
将实质上基于同一主题、数据、资料的研究结果,本可以一次发表而拆分成若干可发表的单元,作为多篇论文发表。
3 剽窃
剽窃观点
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却不加引号和引注。
不改变其本意地转述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却不加引注。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删简部分内容后使用,却不加引注。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拆分或重组后使用,却不加引注。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增加一些内容后使用,却不加引注。
剽窃数据
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却不加引注。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些微修改后使用,却不加引注。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一些添加后使用,却不加引注。
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部分删简后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