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历史地看待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地看待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
【摘要】作者针对有些文章无原则地拔高扭曲《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原意,重新解读孙中山的“知行观”。首先,介绍了孙中山先生此文写作的背景与意图;其次,概述了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体系:“行易知难”这一哲学思想中深刻的表明一切知识都是从“行”开始的;孙中山基于“行先知后”及其实证将人类的知行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同时还包含着“能知必能行”观念。
【关键词】孙中山;知行观;知难行易
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的知行观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继承和批判传统知行观哲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打破窠臼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哲学体系,熠熠生辉。毫无疑问这一哲学体系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为后继者开辟了一条探索真理之路。但是后继者们在给他带来巨大光环的同时又把不恰当的虚假强加给了他。一些学者不顾孙中山在论述“知难行易”思想的《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这一著作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本身所投射出的真实价值,而或无意甚或有意的拔高,把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的模子凭空任意的加以锻造,使《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一文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扭曲,使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成为了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具,把它自身所拥有的理论价值给湮没掉了。这种虚空的态度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给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带来多大的荣誉,甚至反而是一种莫大的贬损。以为依傍住了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把任何学说理论都要拿去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筛选和锻造就可以达到某种和时代相符合的正统性,这不仅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而且更是对孙中山先生的莫大侮辱。列宁说过我们不能
“用马克思的词句来反对马克思的精神”。[1]同理,我们在对待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时要具有历史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真正地回到他产生的时代背景,真正地搞清原初的旨趣和精神才能把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发扬光大。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把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作为一个拥有健全逻辑构建的体系,要杜绝那种只拿个别的词句断章取义,任意的割裂和重新拼凑,刻意地去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做法。
作为篇首,这里所提出的这样一种对孙中山知行观哲学的功利性态度和研究误区,仅为各抒己见的讨论式论述,且不敢妄加例证。故只列出论点。现试根据《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一文尽可能的历史的整体性的去考察和梳理其中的哲理。将从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本身所投射出的真实价值来加以探讨。
一、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创建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成果很快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窃取。及后,为打倒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昏暗统治,孙中山领导发动了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力图挽救民主共和制度,但终究未改变革命失败的趋势。这使孙中山大受刺激,深刻的认识到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夫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2]但是孙中山并未因此而悲观失望,反而痛定思痛、沉心总结。正如他在二次革命受挫后曾呼吁道“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恶消长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事实上,就在1917年7月广东

历史地看待孙中山的“知行观”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