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沫:女权与艺术
李心沫,1976年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父权家庭,于是反叛成为她的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生命历程演化成她的女权主义艺术,她打开自己的身体,沿着记忆的轨迹,将美与残酷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见到李心沫,是在798高氏兄弟艺术馆二楼的树上咖啡厅,她的外表不像她的艺术那么前卫大胆,而是优雅含蓄。那么,关于她的超乎寻常的女权艺术,她是怎么言说的呢?
《收藏?趋势》:现在许多女性艺术展都比较温和,我也看到,之前您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还没有开始。
李心沫:是的。其实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女权运动还是非常激烈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接受教育,当然,那时是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的,就是民主革命。但后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女性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渐被商品化和被弱化了。针对妇女的性暴力,以及存在于职场中的性别歧视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凸显出来。现在大家谈到“女权”很避讳,这个词本身就很敏感,因为与权力有关。其实在国外,有一个基本共识――女权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性别歧视既是违背人权。国内没有这种意识,即使是一些民主人士,也没有意识到“女权”也是“人权”。
西方的女权运动是伴随着民主革命开始的,力求实现包括种族,性别,阶级的平等。女性主义艺术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产生的,女艺术家开始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来争取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打破了之前一直由男性统治的艺术领地,越来越多的女艺术家得到世界的承认。中国女性的权利不是自己争取来的,而是自上而下赋予的,所以缺少一种独立和自觉。实际上还是不平等的,比如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从实际来看,并没有多少女政治家、女教授,也没有多少女艺术家。
女性主义理论80年代后开始传入中国,开始是文学界,后来是艺术界,但由于理论的薄弱,导致女性主义艺术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一种女性气质,而缺少一种反判性。越到后来,越远离女性主义艺术,而演变成女性艺术,其实就是“女人的艺术”,所以我说,真正的女性主义艺术在中国还没有的开始。但其实这其中也有很好的女性主义作品,只是许多艺术家没有形成更加明确的创作理念和女权意识。
《收藏?趋势》:女性艺术家走不出来是不是也有自己的问题?
李心沫:有。但是,我的观点是:人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这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比如在国外,在一个展览里面或者是会议里面会男女各占一半,但是在国内的绝大多数重要的展览里边,女艺术家只占有很少的比例,女性只是作为陪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性别平等只有在社会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越是在更加公正和文明的社会里,女性越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尊重。
《收藏?趋势》:您觉得女性掌权,男性会不会也是被压抑的?
李心沫:这正是人们对女权的误区之一。女权并不是要掌权,然后去压迫男性。它反对的是这种压迫的机制本身。女权是追求每个人的独立与平等,反对一切等级关系,消解权力结构,即不要强权也不要屈从。我们的社会结构恰好是这样一种家长制的结构,所以导致一切人际关系都是按照这种等级秩序划分的,所以出现强势与弱势。男女的关系恰是在这样的一种结构里面,所以是不平等的关系。根据女权的理论,两性是平等的,实现平等的前提是打破一种性别压迫另一种性别
李心沫:女权与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