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9, 1440–144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基因多态性对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影响*
陈桃林罗跃嘉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摘要随着脑成像和基因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情绪调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有了很大
进展。综述相关研究表明: 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涉及背侧-腹侧前额叶、前额叶-杏仁核和皮层-边缘系
统的相互作用, 这些神经回路受到 5-羟色胺传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 5-HTT)、儿茶酚转
甲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和色氨酸羟化酶 2(Tryptophan hydroxylase 2, TPH2)等基因
变异, 以及不同基因多态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功能出现障碍将导致情绪疾病的
产生。
关键词情绪调节; 情绪障碍; 神经回路; 基因多态性; 基因影像学
分类号 B845
情绪调节(Emotional Regulation)是人类重要 Gross, 2005; Hariri & Holmes, 2006)。本文通过文
的适应能力, 也是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献综述, 试图弄清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结构和功
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等施能, 以及不同基因多态性对其产生的影响。
加影响的过程(Gross, 1998)。良好的情绪调节能 1 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
力对记忆(Richards & Gross, 2000)、决策(Maga, 前额叶皮层的腹侧-背侧连接
Philips & Hosie, 2008) 、人际交往(Srivastava, 情绪调节与情绪的识别和产生是情绪加工
McGonigal, Richards et al., 2006)以及身心健康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相
(Abelson, Liberzon, Young, et al., 2005) 有着重要对分离。从情绪的动物模型、人类脑损伤和脑功
的促进作用, 而不良情绪调节将引发冲动性攻击能成像等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 情绪的识别、产
和暴力侵犯行为(Davidson, Putnam & Larson, 生和控制加工过程依赖于两个神经网络系统的
2000) 、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等情绪障碍功能整合: 一个是腹侧系统(Ventral System), 它
(Campbell-Sills & Barlow, 2007)以及由此导致的包括杏仁核、脑岛、腹侧纹状体、前扣带回和前
自杀行为(Caspi, Sugden, Moffitt, et al., 2003)。近额叶腹侧区, 主要负责情绪的识别和产生, 以及
十年来, 情绪是如何被调控的已经成为了情感神情绪的自动调节; 另一个是背侧系统(Dorsal
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研究的前沿课题, System), 它包括海马、前扣带回和前额叶背侧区,
越来越多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综合运用不同的主要负责情绪状态的调控(Phill
基因多态性对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