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呼唤“大语文”:重知识到重素养.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呼唤“大语文”:重知识到重素养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公民语文素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体现在一些年轻人日常对汉字使用的随意、对汉语言文化失去敬畏之心,体现在一些人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崇敬感的减弱,体现在经典文本中蕴涵的审美与道德内涵的被漠视……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的目录中删除,再次引发了公众的讨论与担忧,在全社会语文素养并不理想的当下,此举对语文而言是否将雪上加霜?
“你具备语文知识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会有不少人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当被问到“你具备语文素养吗?”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肯定回答了。
何为语文素养?打个比喻,如果将语文素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塔尖是包括字词使用、语法结构等语言能力的体现,而塔基则是一个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与个性人格在内的复杂构成。日常生活、交流及书写当中语文能力的体现,是源于塔基诸多复杂成分的共同作用。
我们克制“一朝之忿”了吗
日前,记者在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时,李老师对当代人语文素养缺失的忧思让人记忆深刻。
第一个例子相对直观。“不久前,复旦大学课题组通过验证曹操家族DNA,推断出曹操父亲并非过去所流传的夏侯氏的后人,更不是西汉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后人。播出这条新闻时,一些新闻主播对曹参之
‘参’的读法十分凌乱,有的读为‘shen’,有的读为‘can’,令观众无所适从。”
第二个例子更加深刻,是有关“一朝之忿”。李山老师谈及,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的戾气越来越重,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误会便能大打出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源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缺乏语文素养的表现。《论语?颜渊》中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盛怒之下做出过激之事,忘记自己的身体也连累了父母,这是“惑”。克服“惑”、克服“情绪做主”,完全可以从人文的角度,从加强语文教育和人文修养着手。如果所有人都能熟读《论语》中这个典故的精神内涵,社会上的戾气也许就会少一些。
李山老师对当前公众语文素质的忧虑得到了四川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相关课题组研究者们的认同,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青年人普遍存在文字使用不规范、逻辑思维水平低下、母语情结弱化等问题。从实习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普通话测试通过二甲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逻辑混乱、当众演说能力较差等问题。而且,大学生普遍阅读面狭窄,很多学生既不关心时事新闻,也不阅读文学经典。“上述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汉语恐将会因国民母语能力的普遍低下而面临退化危险。”该课题组负责老师强调。
“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班主任老师多由语文老师担任?”李山强调,
“因为语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技法的传授,而是涉及修身养性、品德造就。我们看苏东坡的《赤壁赋》、蔡元培的美育,里面包含的情绪、品德的内容实在太深刻了。语文素养包含健全的人格、宽广的心胸、知足常乐、自强不息等等,甚至包括民族的文化慧命,而这些,才是最宝贵的,才是‘大语文’教育的使命。”
呼唤语文教育的“理想国”
有关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论争,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因为受到来自高考的压力,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也长期徘徊于“工具性”与“人文

呼唤“大语文”:重知识到重素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