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
武汉小学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71)最常见。
在我国过去是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卫生部定于2008年5月2日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近年发现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预防原则
(一)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六)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七)注意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手足口病防治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