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时间:2014-07-14 原文作者:何自力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受其基本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西方市场经济形成了重市场轻政府的特点,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弊端,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发展滞缓、实体经济萎缩、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国家竞争力衰落。中国应当吸取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西方“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建立在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这一基石之上,过度迷信市场自发调节作用而难以正确认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使其固有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即难以化解生产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正是这一局限性使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去工业化、经济虚拟化、财政债务化以及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是靠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新自由主义泛滥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普遍放弃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同时不断强化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私人资本在各个产业部门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完全以最大利润为目标,而不顾这些产业对增加就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意义。其结果是产业结构从早期的制造业占据支配地位发展到高度服务业化。在制造业日益萎缩的同时,西方各国一直持续增长的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咨询业、广告业、批发业等。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三大产业中,各次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第一产业约为10%,第二产业约为15%,第三产业约为75%。这样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其后的主权债务危机风暴中,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均为重灾区。
,全球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1929—1933年大危机后,为了防止金融业的投机行为引发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管理,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政府监管,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情况发生根本性逆转,西方国家普遍走上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道路。各国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分工界限,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取消银行和非银行存款机构间的利率限制差距,取消外汇管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金融市场相互开放,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传统信贷业务逐年减少,债券业务却迅速增长,融资方式出现证券化趋势。西方国家推动金融自由化,是为了将陷入“滞胀”泥沼的经济拉出来,恢复往昔的繁荣,然而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后果却是金融风险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揭开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序幕。1992年爆发了涉及10个欧洲国家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3月,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外国投资者纷纷抽走其资本,墨西哥外汇储备急剧减少。1997年7月,受美元升值和美国利率上调的影响,泰国市场信心下挫,外资开始大量撤离,股市连续下滑,泰铢急剧贬值,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于1997年10月和19
超越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