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有效性受到学术界广泛争论,调控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是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主要原因。本文选取我国2006至2012年的月度宏观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的影响以及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
关键字:存款准备金;信贷渠道;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造成很强的冲击,是威力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被形容为一剂猛药。从国外来看,这种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放弃,然而近几年来,我国货币当局却频繁使用这种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央行在2006年7月到2012年5月末期间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38次之多,以调控银行信用和市场流动性,并且每年都要调整多次。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相关理论和传导机制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时在中央银行准备的存款。央行进行宏观货币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就是调整银行的存准率,其目的是预防社会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防止产生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质即央行通过运用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改变其在金融市场和实体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我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过程为: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上升→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升高→投资、消费支出减少→产出减少。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信用途径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使银行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以上是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选用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信贷增长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月度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检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引起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如何变化。由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有不确定性,所以在回归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0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不调整,=1表示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通过O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在满足t检验和无自相关的条件下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
以上回归方程说明,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会收缩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所以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规模。
以下本文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信贷传导渠道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通货膨胀率作为检验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代表变量;选取商业银行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CR作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变量,选取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货币传导渠道的变量,选取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商业银行贷款余额CR和货币供应量M2均进行了季节调整(采用X-12方法),并取对数。所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和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在用VEC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