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拉萨
接到《华夏地理》杂志的约请,写一篇关于拉萨的文章。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拉萨,那里没有雾霾,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是这个城市的主色调。
拉萨的好实在很难用短短数千字来描摹,冬天的暖阳,夏天的夜雨,春天的繁花,秋天的红叶无一不美……无论是燃灯节时万灯辉映、佛号声声的喜庆与庄严,还是拉萨河的清波碧流、鱼雁成群,或是深夜里的星月如眸、钟磬声声,随便截取一个片段,都足以回味一生。而有关拉萨的历史典籍和宗教文化,又是那么浩如烟海。因此,无论怎样去描述这座城市,总是挂一漏万的。
拉萨被称为“日光城”,一年四季,灿烂的太阳总会如期而至,明晃晃、亮堂堂的。每年的日照时间都在数千小时以上。有太阳就有温暖,晒太阳是拉萨人的一大享受。特别是到了寒冷的冬天,人们搬个小凳子,坐在太阳下面,徜徉在大把的阳光里,尽享大自然的恩赐。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特别是在过去那些电力还不充足的年代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太阳灶,用来烧水做饭,即解决了能源问题,又非常环保,还是一道风景线。后来又有了太阳房,用白天收集的太阳热能温暖漫漫寒夜。当太阳爬上窗子的时候,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拉萨的海拔虽然高达3650米左右,但气候并不恶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几十年里,由于气候的变迁,冬天已经很少见到纷纷的大雪,雪域无雪倒成了常态。夏天的雨水反比以前多了,而且总是夜雨。由于四面环山,夜里气温骤降,很容易形成峰面雨。夜深的时候,雨就淅沥淅沥地下起来了,伴随着辛劳一天的人们入眠。雨不大也不小,均匀得像呼吸一样,一直下到天亮,当太阳即将照耀到拉萨城的时候,落雨戛然而止,满街道的清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萨少有柏油路,那黄黄的沙土路,很快就把雨水吸收了,路面上总是干干净净。雨过天晴,人们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该上班的上班,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转经的转经,什么事也不耽误。
拉萨四面环山,山上不时有积雪,特别是暮春初夏时节,山头的积雪像一条条哈达,披在拉萨的肩上。缠绕山间的白云如拥似护,把山峦当成了家乡,给拉萨城平添几分仙气。拉萨河侧城而过,河的支流从城中穿过,形成大大小小的水系。水是流畅的、清澈的,特别是经过布达拉宫前面的小溪,汇聚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湖,镜子一般明亮,清澈见底,不时有鱼儿跳出水面。西藏民歌中唱道“拉萨建在沼泽上”,便是此意。特别是城西北的拉鲁湿地,以前面积很大,后来兴起建房热,湿地被一点点蚕食,今天只剩下6平方公里左右,拉鲁湿地于2005年被列入了国家自然保护区。需求的扩大,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大,而水系则越来越小,如今的拉萨城里已少有水系,只剩下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和沿二环路的一条水渠,整个城市干巴巴的,只有到水草丰美的拉鲁湿地,才能重温当年的水系润泽。除了湿地,拉萨还多古树,独有的左旋柳是拉萨的一大景观,盘旋曲折的树干经过几百年的自然造化,一株株形状各异,仪态万方。
正是大自然慷慨的赐予,让拉萨具备了成为都城的条件。时隔千年,我们不能不感叹当年松赞干布的独具慧眼。公元7世纪,吐蕃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顺应时势,毅然把都城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隆―琼结河谷迁至拉萨河谷,拉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有利于他向四面出击。传说当年松赞干布建立都城时,大昭寺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名叫“卧塘”的湖泊。文成公主依据汉地堪舆,认为西藏地形是一个仰卧的魔女
我心中的拉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