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舌本强痛,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黄疸。
:脾经之脉连干舌本,病则舌本强痛;脾病及胃,胃气上道则呕;气机阻滞,则胃脘痛;健运失职,升降失司洲腹胀善噫;湿困脾土则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脾脉起于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内廉,经气不利,则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脾与胃相表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测食不下,烦心;脾虚水湿内停,传化失司,则大便溏薄或泄泻;水湿泛滥则水肿;脾虚水湿影响肝胆,肝失疏泄,胆汁横溢,则黄疸。
: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等病证。
,左右各21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天溪胸乡 周荣大包
编辑本段
穴位介绍
穴位名称: 隐白[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指寸)
【作用】: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梦魇,惊风。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 大都[荥穴]
【定位】:在足内侧,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
【主治】:①胃痛,使秘。②热病无汗。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 太白[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胃病,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肢倦,身重。③心痛。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穴位名称: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胃脘堵闷,不思饮食,绕脐腹痛,泄泻,便血。②心痛,胸闷,胁胀。③月经不调,胎衣不下,产后血晕。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穴位名称: 商丘[经穴]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①足踝疼痛。②痔疾。③腹胀,泄泻,便泌。
【归经】:足太阴脾经穴
【类别】:经穴
穴位名称: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赤白带下,经闭,
求医不如求己珍藏版之脾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