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道”与“器”
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道”与“器”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陈祥龙
【摘要】微课以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等特点深受师生欢迎,已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文章以制作高中历史微课并参与评选活动为出发点,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福建省举办“第二届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微课堂’网络评选”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并制作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微课《理学简史》。该活动吸引了各级各类学校参赛作品5549个,其中高中组作品1435个。在如此海量的微课作品中,参赛者相互观映借鉴、砥砺前行,引发笔者深入思考:高中历史微课制作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基本理论原则)与“器”(基本制作技术)?
一、微课《理学简史》基本情况
。通过对中国古代理学的概念、产生、性质、流派、演变、地位与影响等六个方面内容的讲述,使学生对古代理学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形成对必修3《宋明理学》章节学习奠定“居高临下”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的课标要求。
。根据设计初衷,拟定台本,设计PPT,用软件“版”进行录屏与同期录音,再用“会声会影”进行后期编辑与配乐(古琴曲《广陵散》片断)合成,,最后用“格式工厂”(因赛事要求上传视频必须≤100MB)。
。详见微课《理学简史》细目表。
二、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应守之“道”
所谓应守之“道”,即高中历史微课制作应当坚守的基本理论原则。
“微”与“不微”原则。微课制作要充分体现出“微”的特征,即时间要短(常为5~8分钟)、知识点要少(仅涉及一两个)、步子要慢。不能将单个微课制作成45分钟课堂的视频版、不能贪大求全、不能一味“赶”课。与此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追求的是一个微课只要且必须能解决一个问题,由此决定了微课富含的意义、承担的教学期待和集腋成裘的积累性作用却一点儿都“不微”,甚至是巨大的,故而“微”是其外在呈现形式,“不微”却是其担负的实质内涵与作用。因此,高中历史微课制作必须兼顾“微”与“不微”的协调性。
以此视之,微课《理学简史》制作反思:①片长11′18″,显然“超时”,易使观者“坐不住”;②讲述了理学的概念、产生、性质、流派、演变,以及地位与影响等六大方面,内容亦显然“超载”,易使观者“头昏眼花”,吃之不下;③为了不过分超时而语速略快,“赶”课明显,时间上“留白”不足,观者无法及时独立回味,效果大打折扣。由于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作微课时易陷入内容与承担意义的“不微”之面,忽略了化繁为简的“微”的突出,导致未能体现微课的技术优势。在制作实践中,应当将“微”与“不微”进行科学、合理地协调,用”微”的技术特性展示高中历史学科内涵的“不微”。
。制作高中历史微课必须凸显“高中历史”的学科性与“微课”制作形式的技术性。学科性“指微课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学术性和真实性。微课是传播知识的,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体系和教学要求”,技术性则指“微课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和传播的,因而技术对于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恰当和充分地使
高中历史微课制作的“道”与“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