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心得体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心得体会范文
1月3日,距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开幕还有3天。“反腐”一词,却迅速成为当日诸多搜索引擎上的热搜词。这份万众瞩目的“热度”,源于一部于3日晚上8时登陆央视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部专题片,何以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它是一种回应,作答“谁来监督纪委”的担忧;它也是一种决心,彰显“监督者自身,决不能成为监督盲点”的信念。
这部专题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它的诞生又基于何种现实背景?
直面严防“灯下黑”的严肃命题,我省各地又使出了哪些招数?
镜头里的纪检“老虎”
当时间越来越接近晚上8时,互联网上有关《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视频资料,仍只有中纪委官网此前公布的1分钟宣传片。
纪律严明、高度保密,从这部绝不剧透的影视作品中,可窥见中纪委的令行禁止。或许正是这份神秘,令人对这部反腐大片愈加期待。
宣传片中,两位落马“老虎”的感喟发人深省。“我都要求大家廉洁奉公,但我在私底下又收受贿赂,这就是两面人生。”广东省政协原主席、纪委原书记朱明国说。“我形容我是锥心之痛,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多地方感觉很追悔的。”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魏健直面镜头,神色凝重。
这部专题片由中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回应了“如何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共分为《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防“灯下黑”》《以担当诠释忠诚》3篇。
在中纪委七次全会召开前夕上映的这部影片,堪称力作。摄制组曾先后赴15个省(区、市),采访了3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拍摄了10多个案件。
其中,会有哪些纪检“老虎”?据中纪委官网发布的通稿,专题片里出现的案例主要以中央纪委机关案例为主,多数都是中央纪委机关被查处的干部,如中央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原副主任明玉清,中央纪委法规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曹立新等;也有地方纪检监察系统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山西省纪委原书记金道铭案,内蒙古自治区纪委案件审理室原主任沈佳案,以及天津市纪委信访室原副主任刘忠案等。
另外,片中还将出现纪委执纪审查现场实拍镜头,披露中央纪委机关管理涉案款物的场景,介绍中央纪委管理涉案款物的工作流程。
影片制作的现实背景
为什么要拍这部专题片?一时众说纷纭,其实,这部影片的发端,要从2014年度4月说起。
2014年度4月,中纪委增设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主要承担与纪检监察内部人员有关的信访举报处理、线索调查和训诫惩处。随后,多地纪检部门相继跟进,均增设类似内设机构。据《检察日报》报道,
2015年度10月,全国省级纪委已全部设立起干部监督室。
细究此举初衷,可追溯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上任伊始就曾提及的核心观点——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年度来,中纪委多次召开的相关会议,始终传递出这一信号:在系统机关内设立干部监督机构,是纪委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强化自我监督的成果,使之与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回答了“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
严防“灯下黑”,是近年度来各级纪检监察干部持续探索、实践的课题。
2016年度1月在中纪委六次全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级纪委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纪检监察干部,保持队伍纯洁,努力建设一支忠诚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