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医院历史
西医传入宝鸡,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英国牧师斯道宏所办的福音医院。民国22年(1933)后,岐山、宝鸡先后兴办了诊所、医院,内、外、妇、儿等科及传染病都可诊治,也能施行简单手术。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市内人口骤增,一批西医医院和诊所应运而生。当时兴办的教会医院有宝鸡本笃医院,仁和医院、凤翔福音医院、扶风儿童教养院诊疗所、凤翔“万字会”和天主教诊所等。其中本笃医院规模较大,系民国36年(1947)9月创办。还有原自民国22年(1933)以来,内迁、新办的第三临时教养院、一○六后方医院、五八后方医院、陕西第十休养院宝鸡中队、一四九后方医院等。仅民国29年(1940)至民国37年(1948),宝鸡就有21家私立西医医院和30家诊所。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医院规模、种类和办院形式以及医疗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既有公立医院、又有驻军、企业职工医院;既有综合医院,又有专科医院和疗养院;既有市区医院,又有县城、乡镇医院。这些医院小者10多张床位,大者三、四百张床位。
一、市区医院
(一)宝鸡工合医院西北工业合作社宝鸡办事处于民国28年(1939),在凤县双石铺镇创办,当时仅有6名职工,靠租赁12间民房开展业务。设医疗、事务两部,有挂号、诊疗、产科、药房4个科室,接治常见病,日门诊不足100人次。民国30年(1941)迁至宝鸡县城(今市区)东南城巷,占地400平方米,有22间房屋,医护人员增至30名,门诊设内、外、妇、儿、眼5个科室,有10张病床,配有X光机、显微镜各1台,已可开展下腹部手术。除治疗多发病外,对当时流行的黑热病、脑炎等传染病亦能有效治疗,同时还接收其他医院转来的危重、疑难病人。每周星期二为贫困患者免费治疗,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民国35年(1946),工合医院在市郊益门镇设立疗养院,有40多名职工和40张疗养床,其护理人员均系工合保育院培养。民国37年(1948),医护人员减至10多名。宝鸡解放后,经过整顿,病人日渐增多。1951年新建了门诊部,1952年又购置100毫安X光机1台。1953年职工达70多名。1955年工合医院从宝鸡迁往西安,改名陕西省供销合作社职工医院。之后曾易名为商业职工医院迁往礼泉,现为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二)宝鸡人民医院其前身是宝鸡县实验卫生院。民国28年(1939)8月,国民政府在宝鸡县城内火神庙创办公立县卫生院。翌年6月1日,该院与陕西省卫生处卫生总队第一分队合并,成立陕西省宝鸡县实验卫生院。建院初期有医务人员32人,设总务、保健、防疫三股,保健股分设门诊、住院、巡回治疗三个组。门诊组又设内科、小儿科、外科、皮肤花柳科、眼耳鼻咽喉科、产妇科和调剂室、化验室。住院部设普通病床(包括传染病隔离治疗床位)20~50张,产妇科病床10~30张。巡回治疗组专司乡村和难民的巡回诊疗以及危重病人的转送住院。为推行公医治疗,实验卫生院从民国32年(1943)开始,先后陆续在虢镇、黄牛铺、阳平镇、贾村、十里铺、益门镇建立了6个卫生所。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后由市政府接管,更名为宝鸡分区人民卫生院,时有病床10张,职工23人。1950年3月,医院进行全面整顿,门诊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病床增至40张。同年6月,更名为陕
宝鸡医院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