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临终三大要》讲述:大安法师第一讲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在这次首届东林寺临终助念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当中,把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作为一个课程列入。印光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也是跟我们时间最近的一位祖师。印祖《文钞》正编、续编、三编一共有一百六十万字。大家深入《文钞》,会深刻地体会到印光大师那种深切的悲心,对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近代以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岌岌可危的局面,对于教内的种种的衰微的情景,都给出了非常有智慧的开示,为末法众生指引了一条出离生死苦海,抵达真常涅槃的光明大道。对于临终开示,散见在印祖《文钞》的各个篇章里面,集中阐述临终助念的理论和方法,还就是这篇文稿。《临终三大要》是作于民国十九年,也就是一九三○年,印祖七十岁的时候。他是五十岁才龙天推出,大弘法化,到了七十岁,经过二十年的弘法利生的历程,对这个社会,对众生的根性,他运用佛法的这种真知灼见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一九三○年,正是印祖从上海到苏州报国寺来闭关。他作的《关房题壁偈》,也反映了印祖对临终往生的一往情深。这个偈子讲,“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从这个偈子来看,就像囚犯到菜市口去斩头一样,步步近死,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生命的紧迫关头,只有谢却一切人际上的交往,来专一念佛。那这种真为生死的心,到晚年就更为迫切。在这种心态当中作的《临终三大要》是从印祖的真实心里面流现出来的,不仅自己面临死亡该怎么处置,而且一切众生面临死亡朝向什么归宿,如何面向死亡得往生净土这是在《三大要》所要解决的宗旨以及方法的问题。那么,为此我们对《三大要》——作了一个科判,任何一篇论文也具有像佛经一样的组织结构,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序分分三个层面来展开。这些文句都是比较直白,但义理却幽深。由于文句比较直白,我直接就这么串讲下来。首先,谈“死亡,世间人无一幸免”这个问题。站在众生的立场上来看,都是贪生怕死的,都是希望延年益寿的,所以世间人是不敢面对死亡,也不去讨论死亡问题的。虽然每天、每时、每秒钟都有死亡,他在潜意识当中,是抵制的,认为这是其他人的事情,跟我无关。世间人他面对死亡是奉行驼鸟政策,不面对。世间上最可悲惨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这是由于俱生我执。希望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希望他这一世拥有的一切健康、一切财富、一切官位、一切子孙眷属能够永远地延续,所以他害怕这种延续的终断。但恰恰,滔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死亡的。死亡又叫平等王,有生必然会有死,死亡是一切众生必然的归宿,只是死亡何时到达,死亡的方式是什么。但由于众生不去面对它,不去拷问它,不去为死亡做准备,所以潜意识里面充满着恐惧,充满着不安。阿弥陀佛的大愿其中有一句: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众生当中内心最深的恐惧就是死亡。那恰恰就在众生最恐惧、最不安、最无助、最苦难的时刻,净土法门给予了一个最及时的、最核心的救度。发菩提心,希望自己得到修行的利益也希望能够利益众生的人,就不得不为这个死亡作准备。古人把死亡称为“腊月三十”,腊月三十到来,如何抵对?如果没有作准备,就手忙脚乱。那怎么做准备呢?腊月三十的那个结局代表死亡,临命终,从正月初一就要开始做准备。那宗门下说“腊月二十五”,到了腊月二十五了,那比较接近了,如果腊月二十五还是没有一点准备,马上三十了。这要尽早为死亡去做准备。对这个死亡,智慧去观照它的本质。实在来说,也是一个假名,生和死是一个幻相,是不真实的。我们被死亡的幻相所迷惑,所恐惧。要知道,我们的业报身,是多生多劫以来的业力所感得的这一期的生命。既然是业缘所感的生命,它有生,必然有死。死,就是这个业报身尽了,终结了,终断了。就要舍这个躯体,随着业力的牵引再受其他的躯体,从一个皮袋入到另一个皮袋。今生是人的皮袋,没有做好五常、五戒,下辈子就成了畜生的皮袋。这个躯体就好像人住的房子,房子里面的主人翁是那个神识,神识离开这个房子,又找了另外一个房子来住。但是,神识是不灭的,神识——那个主人翁相似相续,不随着这个生灭的业报身的终结而终结。一般讲生命有“四有”。一个是“生有”,生有就是我们阿赖耶识投生,坐胎的过程叫生有。生有出来,出生了,就叫“本有”。本有就是从你出生到死亡的这段过程当中,是你有形态的一个生命过程。到你死亡的时候,就有“死有”。神识被业力、被阎罗王所召唤,得要离开这个躯体。在离开躯体进入下一个躯体的过程当中,那叫“中有”,叫中阴身。有,是存在的意思。死有,神识离体,要经过中阴身投到另外一个身体当中。佛法对生命的流转现象、业因果报——十二因缘就谈,三世两重的因果——诠释得很清楚。但不了知佛法真谛的人,对于这个生命,是糊涂生糊涂死的,生不知从何处来,死不知投向何处。他在业力面前,是“无法可设”,是没有办法来抵对
《印光法师文 临终三大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