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怎么看“谣言”
其实,传言取信于人并没有这么简单。
“谣言”属于那种大多数人觉得不需要定义便知道是什么的概念。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指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其实,就连传媒专家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他们大多数只是用谣言来指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的造谣,只是因为缺乏确实信息而无法证实而已。
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还有的专家则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只是“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欺骗的“误导信息”,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所有不利的言论都归为“故意欺骗的信息”。
对于传媒研究来说,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研究谣言并不是要找到一个可以用来当作罪名的定义(如“欺骗”“污蔑”“破坏”),而是为了搞清楚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它传播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信息或知识。
最早关心谣言社会机制的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发现,当人们在口耳相传一个故事的时候,越到信息链的末端,故事就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斯登的学生戈登?奥尔波特,在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瑟夫?波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他们还总结了传言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单调,也就是细节的丢失;第二是突出重点,就是只挑某些细节来说;第三是消化,就是传谣者对信息的主观理解使消息发生变化。从传言发生机制来看,绝大多数谣言都只是传言,与处于传言之链上的个人是否
“恶毒”无关。
谣言与人们平时的闲言碎语或流言八卦不同。罗伯特?克奈普在发表于美国《公共舆论季刊》的《谣言心理学》一文中,称谣言是“未经正式证实的公共言说”,“听上去虽然可怕,其实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流,包括神话、传说和幽默玩笑”。也就是说,不宜把谣言太当真,但应该从它的“公共言说”探寻它为什么没有能得到“正式证实”的原因。
克奈普特别强调传言的“公共性”。他认为,传言是由于人们关心某一公共事件和出于某种大众心理才传起来的。克奈普研究传言的时候还没有网络,他以纸媒的传言为研究对象,把谣言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幻想,它之所以能传播,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希望,如日本的油料短缺,所以二战快结束了。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第二类是
社会科学怎么看“谣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