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学评价考核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推进素质教育小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为学生确定个体化发展性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不但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基础上提高,更要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以达到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评价原则
在实施小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过程中,坚持如下原则:
1、多元性原则。学生素质发展不是孤立的,而多元性的、整体的。根据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学习品质与能力、体育活动与健康等方面素质设计出多种因素,多层次评估体系,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反映学生的实际。
2、主体性原则。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评价整个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发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动力。
3、过程性原则。使用中注重评价过程,使评价成为对学生的重要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习惯与言行,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评价的指标
(一)思想品德素质
1、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
2、 遵纪守法,遵守公德,诚实守信意识。
3、 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友爱同学,乐于助人。
4、 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生活俭朴。
5、 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旷课。
6、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二)科学文化素质
1、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注意力集中、有钻研精神。
2、学习习惯良好,作业细致认真。
3、有毅力,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成绩不断提高。
4、兴趣广泛,爱观察,爱思考感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5、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不断丰富知识。
6、 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实践能力。
7、 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心理、审美素质
1、团结、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
2、情绪乐观,主动活泼,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3、胜不骄,败不馁,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改正。
4、语言文明,热情大方,性格开朗。
5、对艺术有兴趣,并有一定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四)劳动技能素质
1、 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
2、 劳动态度、劳动习惯。
3、 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上四项采用A、B、C、D四个等级评估记载。)
(五)学业水平
主要以“平时”、“期末”和“总评”三大方面评价,“平时”占40℅,“期末”占60℅,得出“总评”,以“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次评估记载。(其中85分以上为优,70~84为良,60~6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学生个人测试成绩只通知到学生本人,不在班级和学校公布。“学科课程成绩”还要评估学生的“爱好特长”、“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情况”、“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以及“学得较好的科目”“学有进步的科目”等情况。这几项不能用等级评估的,则如实填写。
(六)身体素质状况
包括身高、体重、视力、体育
学生品学评价考核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