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鄂尔多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鄂尔多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为UNESCO)在第二十五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此后, UNESCO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达“民间创作”。作为“物质遗产”的延伸、补充、丰富和完善,在UNESCO第二十九届会议上又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次年颁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并启动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工程。
2001年5月18日,NUESCO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
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目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5项,有自治区级保护项目59项、市级保护项目86项,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4位。
本文将从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文化与蒙汉交融文化入手,浅谈独具鄂尔多斯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鄂尔多斯概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自治区毗邻,此地民风淳朴居民能歌善舞,是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鄂尔多斯(蒙古语,汉意为众多的宫殿)全市辖7旗1区,,总人口190多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独特。从历史上的“河南地”、“新秦中”到今天的“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这片土地由于北有黄河、阴山之天险,西有贺兰山之屏障,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古代的鄂尔多斯地区不仅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同时也是长城地带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商周时的氏、春秋战国时期的楼烦、林胡,秦汉时期的匈奴、乌桓,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羯、氏、羌,隋唐时期的突厥,宋辽时期的党项、契丹、吐谷浑以及建立蒙元帝国的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在此地频繁更迭,你方作罢我登场,在鄂尔多斯地区留下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沉淀着文化。
二、鄂尔多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中谈及的鄂尔多斯特色,主要从鄂尔多斯文化特色的角度阐述。
“鄂尔多斯文化,是以鄂尔多斯人和自然地理环境为‘前提性因素’,以鄂尔多斯的‘民族’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就近一千年的历史文化来看,鄂尔多斯文化,是以比较长期而稳定地聚集在这里的蒙、汉两个民族为主要群体创造形成的文化。
对于鄂尔多斯的文化特色见仁见智。自明代中叶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以来的这500多年里,鄂尔多斯地区主要是汉族和蒙古族频繁交往活动的地区。蒙、汉民族在这里长期杂居相处,往来频繁,在共同的生存需求驱动下,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就在相互冲撞、交流和相互融汇中发展,蒙汉民族在生产方式以及风俗、习惯、观念、意识形态乃至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交往和融合,使这个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蒙古族文化为主线、蒙汉交融文化为亮点的鄂尔多斯特色文化。
首先,介绍一下鄂尔多斯特色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祭祀文化;
鄂尔多斯的祭祀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在鄂尔多斯意义最深远,影响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当数“成吉思汗祭典”。

浅谈鄂尔多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uxwivg04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