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MEASLES昆明医学院感染疾病教研室张禄
一、概述:
1、由麻疹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简史:俗称“痧子”。 196年《金匮要略》已有记载; 1576年《古今医鉴》提出麻疹的名称。1896年,Koplik提出粘膜斑对本病早期诊断的价值。在40年前就有了有效的疫苗,因此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麻疹已不多见,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常见病。全球每年有3000多万人感染麻疹。麻疹仍是造成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3、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二、病原学
二、病原学:
核心为;
单股环状负链RNA(不易突变)
三种结构蛋白:
核壳蛋白L
核衣壳蛋白N:保护核酸
核外壳蛋白P:核酸多聚酶
外膜含三种结构蛋白:
膜蛋白(M)与病毒装配、芽生、繁殖有关(abortive measles virus)
糖化蛋白(H)识别敏感宿主细胞的受体
融合蛋白(F)与受染细胞融合及溶血功能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副粘液病毒科,呈球形或丝状,直径约100-150nm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较稳定
在细胞培养中,形成多核融合细胞及胞核内与胞浆内嗜酸性染色的包涵体
体内外抵抗力不强,能耐受干燥和寒冷,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发病前2天-出疹后5天;
2、传播途径:飞沫为主,间接接触少见;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冬春季多见;好发6月至5岁小儿,病后免疫力持久,接种后免疫力逐渐下降,平均发病年龄后移,可局部或点状暴发。
四、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直接引起细胞病变
全身迟发型超敏细胞免疫反应
侵入途径和发病过程:
病理特征:单核细胞浸润和多核巨细胞的形成
科普利克斑:
皮疹、脱屑及色素沉着:
麻疹医学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