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侗族风俗.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侗族风俗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堆放草料杂物。侗寨一般由民居、鼓楼、寨门、寨墙、戏台、禾仓、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沟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和设施组成。在南部地区,绝大多数村寨里建有供奉“萨”的神坛。祖公建村立寨,首先要择地建立鼓楼和“萨”坛,然后才规划道路、布局民房。
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一般的村寨建有一座到两座,较大的寨子四到五座。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建筑,建筑手法综合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工艺。鼓楼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多数楼内不分层,贯通到顶。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重檐层数均呈单数,从3层到15层不等,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数种,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反映侗族风情的彩绘。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一带的鼓楼多为楼阁型,贵州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多为宝塔型。从江的增冲鼓楼、三江的马胖鼓楼和通道的马田鼓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鼓楼建筑的杰出代表。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古代以来,凡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重大活动均在鼓楼进行;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多耶”踩堂等均在鼓楼进行;平时闲暇,人们则聚集在鼓楼休息,谈论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或说古论今。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风雨桥长四五十米至百米不等,宽五至六米。以青石砌墩,用巨大的杉木连排作桥身,上建桥廊,并在桥的两头和中间建有鼓楼式的阁楼,上覆青瓦,桥的两边设有栏杆长凳,供行走之人遮风避雨和休息。在侗乡风雨桥到处可见,南部地区临近村寨的溪河上几乎都建有风雨桥。广西三江集风雨桥之大观,有大小风格各异的风雨桥108座,其中的程阳永济桥和岜团桥被列为的地坪风雨桥、湖南通道平坦的迴龙桥和皇都的普修桥都是侗族地区著名的风雨桥。风雨桥和鼓楼都是由侗家工匠设计建造,不用一钉一铁,全用榫头卯眼套扣接合,牢固异常,可延二、三百年不损。在侗族山区,还有许多供人休息的凉亭,叫“风雨亭”,建筑也很精巧雅致。
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妇女们经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笋、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们农闲时猎取野猪、竹鼠、山鸡、鸟雀等食用。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与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被公认为是侗家风味。大部分地

侗族风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