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1、历史背景
社会根源:一代青年:政治=“滑稽的把戏”
美:“垮掉的一代”;
英:“愤怒的青年”;
法:“世纪的痛苦”/“新浪潮”
思想根源:后现代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
2、“新浪潮”电影
“新浪潮”电影主要指法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活跃于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刊物中的一批青年评论家特吕弗、戈达尔等人拍摄的影片。他们深受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突破传统电影题旨和拍摄技法,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的风格”的影片。
特吕弗《四百下》阿伦·雷乃《广岛之恋》
加缪的《黑人奥尔非》戈达尔《筋疲力尽》
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3、“左岸派”
“左岸派”:同一时期,“左岸派”因其住在塞纳河左岸而得名,美学倾向与“新浪潮”类似。
反“优质电影”(靠巨额投资,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导演资历为主的制片制度,靠大量采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及影片制作周期长等),在他们看来,这与好莱坞在制作上毫无两样。
4、美学倾向
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避免过分脱离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跳接;很少使用隐喻。
4、美学倾向
主题:
非政治性的电影。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
表演:
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音响处理: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

“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