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山寸水也有意一草一木总关情
摘要:本文从中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情景相生的现象说起,将情与景的关系分为触景生情、缘情设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四类,并分别举例加以诠释,说明了景物在分析解读作者情感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触景生情;缘情设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余秋雨对此赞叹不绝:“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我知道有不少聪明人会拿着‘花’的客观性来愤怒地反驳他,但那是多么笨拙的反驳啊。”②我亦深有同感。虽然哲学上把王阳明的言论鲜明地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并加以大肆批判,但在我看来,“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种温情和唯美的语言却完美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心有灵犀、浑然一体的高度默契的关系。这种高度默契的关系亦是由来已久。翻翻中国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山精树怪的传说、故事,在作者充满感情的笔触下,它们同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中载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绛珠草将前世承受的雨露灌溉化为了后世为爱情而流的滚滚泪水;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吟咏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分明将莲花当成了自己高洁的士大夫形象的化身,当成了理想人格的象征
……读到这些作品时,我们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而是透过山水草木的表面形体去挖掘作者深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踪迹。
说起诗人、作家笔下的景物和感情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景触发情。特定的山水草木形成独特的意境氛围,是不知觉进入的人产生特定环境下的感触,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没有了这种感情的依托。我们可以称之为触景生情。在这种情况下,景物是引爆感情的一个媒介,作品中自然会打上诗人、作家鲜明的思想烙印,表达深沉的身世之感。但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处景物,手景物不同特点的诱发,最终爆发出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众所周知,这一词一赋都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前者侧重表达了苏轼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有难言的政治失意的悲怆;但后者苏轼假借和客的对话,丢开了个人的愁怀,转而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尽显豁达开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摆脱了历史兴亡和现实苦闷的伤感,超脱世俗而又心境平静。为何同样一个人在相同的际遇期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感情表达?我们对比一下这一词一赋中的景物描写就能找到答案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词中的赤壁。白天展现在苏轼面前的赤壁是雄奇壮丽的。陡峭山崖直插云霄,海与岸搏击不止,波涛力量巨大。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描写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追忆起英姿勃发的周瑜,联想到个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也是情理之中了。而《赤壁赋》写在晚上。晚上的赤壁敛去了它的锋芒,显得温情许多: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平静惬意;“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天与地一派澄澈,人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在这
寸山寸水也有 一草一木总关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