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无限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传统节日是历史的浓缩,文化的精髓。中国也有很多传统节日,例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然而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度只有这些节日吗?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振兴的重要成员的大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
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例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并且可以说出它的时间。但是如果再深入一些的话,他们就茫然了。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可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发现,除了法定节假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外,大部分同学对非法定节假日所在的传统节日并不重视,有的同学甚至都不能准确的说出在哪天过节。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大学生中极其的普遍。
比如说,端午节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问他们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们则是知之甚少。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衰败。至于原因,肯定是有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西方文化的冲击。看看每年的2月14日晚上,大街上到处都是沉浸在爱情中的青年男女,有的送巧克力,有的送玫瑰等。甚至就连四五十岁的大叔大妈都掺和进来了。再反观我们中了它的时间,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悲哀。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过节”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同时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许多西方节日纷纷涌入国门, 中国传统节日不再是人们的唯一“信仰”,如此境况,一些传统节日日益被冷淡,有些传统节日甚至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国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大国, 其丰富的传统节日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信仰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而传承节日的人的信仰度的减少,使传统节日泯失了它应有的色彩。传统节日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是我们中华文明精髓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自信和强大。同时,传统文化又是社会生活的精华所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知浅薄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态度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缺少民族文化信仰,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民族文化教育薄弱、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不能丢,传统节日要弘扬,这关系着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力量的凝聚, 因此传统节日应得到大力弘扬和广泛重视,应该采取顺应传统节日发展的措施,使之在当今社会重放光彩,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的传统,不管是民德、民风还是民俗,在节日中体现的最为完美。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自信和强大。因此传承文明, 弘扬传统节日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是祖国培养人才的主体,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对怎样弘扬传统节日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特地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
实践报告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