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钱币(公元960--1127 年)
我国封建社会从宋代开始走向衰落,除北宋前期经济有比较稳定的发展外,由于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加上外族入侵,与辽和西夏的战争连绵不断,国家经济状况日渐恶化。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至仁宗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八十多年间所铸行的钱币都是不减重的正常小平钱。庆历五年( 1045 年)铸行庆历重宝当十钱以后,从此"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的通货膨胀铸币成为经常化。
宋代铸钱多而复杂。除少数外,每个帝王的每个年号差不多都铸钱,而且铸几种钱。钱币往往又分地区流通,形成了货币流通的割据性和分散性。
一、宋太祖,赵匡胤(960—976)
宋元通宝: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铸。背穿上有星月纹,其纹或在穿左、穿右、穿上、穿下。版别甚多。又有铁钱,但主要流通于四川。
二、宋太宗,赵光义(976—997)
太平通宝: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元年( 976 年)年铸。有铜、铁两种,仅有小平、铁钱兼有大钱。此钱是北宋第一种年号钱。
淳化元宝三体钱:太宗淳化元年(公元 990 年)铸。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据说是太宗赵光义亲笔所书,即所谓的"御书钱"。
至道元宝三体钱:太宗至道年间(公元 995 -- 997 年)铸。亦为宋太宗的"御书钱"。
三、宋真宗,赵恒(997—1022)
咸平元宝小平、折二、折三:真宗咸平年间(公元 1004 -- 1021 年)铸。只有真书一种,并有铁钱。
祥符通宝,北宋真宗赵恒,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铸行,距今约1000年。“祥符”乃祥瑞的符命,表福,禄,寿之意,富有祥瑞满溢之气,是名副其实的“吉祥符”。不值钱,一般五元左右。但如果是母钱,背面有字等特殊的价格会高点。
四、宋仁宗,赵祯(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均匀宋仁宗时铸。都是对钱,并有铁钱(明道钱无)。皇宋通宝不是年号钱。皇宋通宝有一种钱文为九叠篆者,颇罕见。
康定元宝小铁钱: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铸。康定元宝小平仅见铁钱。
庆历重宝:仁宗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铸,有铜、铁两种,铜铁有当十大钱。钱文有真读、旋读。又曾命河东等三州铸庆历重宝大铁钱。
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仁宗至和年间(公元 1054 -- 1056 年)铸。均为对钱。重宝有折二、折三钱。折三钱中有的背面有"虢"字的,是宋钱中纪地最早者。折三钱又有直读、旋读之分。
嘉佑元宝、嘉佑通宝:仁宗嘉佑年间(公元 1056 -- 1063 年)铸。元宝为三体书,通宝为对钱。
五、宋英宗,赵曙(1063—1067)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英宗治平年间(公元 1064 -- 1067 年)铸。各有真、篆、古篆三种书体。
六、宋神宗,赵顼(1067—1085)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 1068 -- 1077 年)所铸。元宝和宋宝均为真、篆书对钱,元宝只有小平钱,重宝只有折二钱,版别均极多。通宝有小平及折三铁钱,无铜钱。
元丰通宝:神宗元丰年间(公元 1078 -- 1085 年)所铸。铜钱有小平及折二两种,均篆、隶、草三体,但隶书者颇少见。又有铁钱。元丰钱版别极多,据说隶书元丰钱钱文为苏
宋朝钱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