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控制
主要内容:
控制的含义和必要性
控制理论
控制的基本类型
控制的过程
有效控制的特征
控制的方法
第一节控制活动
一、控制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二、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
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管理权力的分散。企业分权程度越高,
控制就越有必要。
工作能力的差异。
二、控制理论
基本理论:
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
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就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集的S的函数Z=f(S)
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控制过程的分类
程序控制: Z=f(t) t为时间
跟踪控制: Z=f(W)
W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
自适应控制:Z=f(Kt )
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 Kt 的函数。
最佳控制:
Z=max或min f(X,S,K,C)
,
三、控制的类型
输入
过程
输出
前馈控制
预计问题
同期控制
问题发生时进行纠正
反馈控制
问题发生后加以纠正
Feedforward Control Concurrent Control Feedback Control
前馈控制(预先控制)
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预防式的,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工作重点是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优点:⑴防患于未然;⑵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需要的条件多。要拥有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对计划行动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懂得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并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
同期控制(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优点:具有指导的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缺点:
⑴易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
⑵应用范围较窄;
⑶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反馈控制(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
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工作或行为的结果上,通过对工作结果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采取措施,从而矫正今后的行动。
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及职工成绩评定等
缺点:滞后
反馈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的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第二节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07论述)
基本控制过程: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纠正偏差
控制工作的基本要素:
⑴控制标准;
⑵偏差信息;
⑶矫正措施
一、确立标准(标准是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
(一)确定控制对象
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应对全部影响组织工作成效的因素进行控制,但这做不到。所以只对影响组织目标的重点因素进行控制,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
⑴环境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
⑵资源投入。必须使资源投入在数量、质量、期限、品种以及价格等方面符合预期经营成果的要求。
⑶组织的活动。必须建立员工的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和各员工在各个时期的阶段成果的标准,以便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控制。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