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与当代建筑设计
面对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精神下很好地继承和体现传统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之路。这是众多本土建筑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是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木土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食洋”求化,至今己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故而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木土历史建筑中蕴涵的文化思想、文化特性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有着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己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这般错误认知的人不在少数,还有不少人对传统存在片面理解,只看到外表形式的照搬与模仿,而没有体会到更深层的对建筑本质文化内涵的认识。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以其深厚的文化特性即建筑哲理,影响了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反映的成熟高度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己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及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也就是说,当代对中国建筑传统的理性认知应从建筑文化学的角度,从建筑文化特性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性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为当代建筑的具体设计思路提供合理借鉴。本节结构主要参考:李先逵:《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特色》,《建筑学报》,2001年第8期。
对于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在宏观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将在下章具体论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
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中国古时候将建筑群中位于主体位置、形体高大的建筑称为“殿”或“堂”。据《释名》则有:“堂,犹堂堂显貌也,殿,殿鄂也。
”这是将形容词名词化,用来命名这种高大壮丽的建筑,可说是形神韵皆备,这名称本身就已含有某种文化特性,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又如“馆”这种建筑类型,据《说文》:“馆,客舍也。”从食、从官,为宾客食宿之处。初始本义,即“客官居所”,如招待所,因而有欢迎、公共用途之义。后加延伸义,则赋予社会学意义,“馆”字便大行其道,用于学馆、公馆、会馆,以至现代的图书馆、旅馆、博物馆等等。这个“馆”字便含有迎接、开朗、活泼、公用的含义,使这类建筑性格特征展露无遗,其文化特性也溢于言表。
对建筑这一客观实体的定义理解,中西的观念也大异其趣。关于“建筑”的意义,在西方建筑学中,不知凡几,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说法,诸如“建筑是庇护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等等。这些说法固然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究其建筑哲学的高度,都不及中国的定义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在古籍《黄帝宅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
建筑遗产的文化特性与当代建筑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