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观后感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老师就告诉我们,纪录片 《中国》在西方公映后,安东
尼奥尼马上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亲华的观众看后,指责他 “丑化中国 ”;排华的观
众看后,则说他在 “美化中国 ”。带着对这部影片的疑惑,我们观看了安东尼奥尼
的影片——《中国》 。
为什么亲华的观众看后, 指责他 “丑化中国 ”;排华的观众看后, 则说他在 “美
化中国 ”呢?我想从已学完的传播学的角度浅谈一下对这部影片产生不同效果原
因的理解。
一、从传播主体角度
传播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
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 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
尽管如此传播者本身的某些特点仍然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某些客观的
因素也会制约传播者对信息的采集筛选和加工, 安东尼奥尼作为传播主体, 他本
身也受到主客观的制约,所以拍摄的纪录片会引起分歧。
1、主观因素
安东尼奥尼是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是一名具有明显社会倾向的导演,
他一直在用电影表达他的社会分析和政治判断,所以他忽视了 70 年代的中国的
国情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再次 作为“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安东尼奥尼眼
中的世界确实是不完美的; 作为西方现代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非常重视通过
影片表达自己的个人体验。 对表达中国当时的积极向上的社会面貌没有产生积极
的作用,同时安东尼奥尼一向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辅助元素, 如音乐或光学效果,
而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
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 如同他的其他影片一样, 从而忽略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2、客观因素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这部影片诞生在 1972 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文
革”后期极度的封闭状态, 普通人并不敢在大街上与外国人自由交谈。 而安东尼
奥尼虽然是请来的客人, 他的行动仍然受着极大限制: 关于他可以经过和不可以
经过的路线, 他们一行人曾经在房间里和中国官员讨论了整整三天, 最终他唯一
可以选择的方案是妥协,放弃原先从意大利带来的长达近半年的计划,在短短
22 天之内匆匆赶拍。 22 天的拍摄时间,对于任何一位大师来说,要想深入下去
挖掘更深的内涵,恐怕是真的不容易做到,更不能指望他在 22 天里还原一个全
景式的中国。 何况其中还有一些已经公开的隐情。 所以说这部影片中关联模糊的
长镜头、略显突兀的剪辑,平淡、失衡的结构,以及安东尼奥尼对观察的无节制
沉湎,的确易于造成局外人的腻烦。
正是这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才使得作为传播主体的安东尼奥尼的纪
录片《中国》受到了中国当局以“反华”与“反共”为理由的严厉谴责。
二、从传播对象角度
受众是一个群体概念, 由成分复杂的许多个体构成, 在不同的社会中, 或者
在相同社会中的不同生活背景下, 受众对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 认知存在不同
的倾向性。因生活环境、生活角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受众群体存在着结
构差异,受众对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产生不同反映也证明了这一点。
1、中国的受众
安东尼奥尼会引起当时的官方这么大的愤慨, 是因为他们希望安东尼奥尼宣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