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福建民歌.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9年05月31日星期日 14:30
自古以来,福建素有歌乡之称,人民热爱歌唱,也善于歌唱。歌声成为劳动者生产的有力助手、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掌握知识的手段方法和生活中的亲密伴侣。在漫长的岁月里,福建各地人民不断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民间歌曲。福建民间歌曲枝繁叶茂,百花争艳。福建民歌的形式复杂多样,按其产生环境、演唱场合、音乐特点,大致可分为山歌、渔歌、小调、舞歌、习俗歌曲、儿歌、劳动号子、唱诗、生活音调、宗教歌曲等十几种类型。
福建民歌的创作技巧颇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地方风格。小调的形式比较规整匀称,旋律性强,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朴实、细致的表现特点,无论是音调、节奏、调式,还是曲调的结构、发展手法等方面,都表现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点,有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还有许多外来小调,与福建各地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思想感情相结合,已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山歌的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福建各地区山歌,在音乐上除具备一般山歌的特点之外,都各具特色。号子的音乐坚定、豪迈、粗犷,表现方法直接、简朴,有规则地重复使用音乐材料,基本特点是节奏的律动性强、音乐语言简练、音乐形象鲜明,其曲调与当地山歌、小调有较多相似之处,听起来悦耳动听,且节奏有力,劳动气氛很强,因而形成别具一格的独特风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保守走向开放,各种奇异的音响与繁多的音乐样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福建音乐文化也在改革的大潮中沿着模仿、改进、消化、创新的路子迅速发展,并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在这中外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同时,传统民歌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是音乐形式还是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发展。在社会生活急剧变革的浪潮中,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本土的传统民歌不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代之而起是声嘶力竭或柔肠百结的港台及国内外流行音乐。可以说,福建传统民歌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1、福建传统民歌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当代青年人所接受的音乐教育(非音乐专业)基本上是综合性的,他们既受西方模式的音乐影响,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熏陶。因而,在现代与传统的选择上,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中性人,也就是说,只要作品好,有时代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无论作品是现代还是传统的,都会喜欢。福建传统民歌由于大部分都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它们之间的交流甚少,又是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一直没被现代人充分重视,因而发展有限,甚至根本没发展,如:长汀的《风吹竹叶》、清流的《韭菜开花》等在三四十年前很流行的山歌,由于没有新的发展,现在就很少有人去唱。许多本土民歌由于自身的口语话较强,歌唱性较弱,如:寿宁山歌《逢春百草正抽芽》、崇安锁歌《什么花开满山红》等,旋律平淡,没有什么起伏,音域狭窄,许多旋律的音域都不超过五度,而且每句旋律的结束音都落在同一个音上,很单调,现在也很少有人去听。大多数本土民歌的曲式结构较单一,一般都是呼应式结构或变奏式结构的曲式,如:永安山歌《情歌》,共四句歌词,第一句,日头一出照门楼——呼,第二句,照得我阿妹心愁愁——应,第三句,三天没见着我郎面啊——呼,第四句,当得洋刀杀心头——应。又如泉州小调《哭梧桐》,就是一首很典型的变奏曲结构的例子,歌曲虽长,但每句旋律的产生都是由第一句旋律变奏而

福建民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