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大片《美丽中国》首登屏幕就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它那宏观的架构,中国韵味十足的故事,加之那美丽大气的镜头画面征服了观众,使之震撼,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要去亲近她,触摸她及马上出发的跃动。这种跃动是《美丽中国》影片中的大美所引发的,美的画面就像鼓点一样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一位湖北网友是这样说的:“太好了!可惜只收看了两天就收不到了,我特喜欢《美丽中国》,在那可以收看的两天里,我总是叫我儿子和我一起看。”山东网友说:“这是中国拍的还是BBC拍的,太好了!”这些对美的需求和向往,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作为央视品牌栏目《走遍中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观摩和研讨,探讨其叙事故事的方法,切磋影片镜头的拍摄技巧。面对《美丽中国》引起美学特征的讨论,我也被其故事感动,被其画面吸引,被其美学理念所叹服,结合自己数年来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尝试和感悟,也引发了自己怎样用美学的方法指导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什么叫做美,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纪录片对美的承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真实故事的记录美,也需要摄影艺术的造型美,还不能缺少声音效果的听觉美。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的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在发展成长的轨迹中,曾出现过多种艺术流派,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直接流、真理流等等。这些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影视美学史上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对影视审美艺术潜能的创造,尤其是在审美形式感的试验和探索上,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思维和审美造型语言的发展。二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有才华的影视艺术家,引领着纪录片的创作思潮。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不同时期出现了风格迥异作品。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到《龙脊》、《最后的山神》,再到《大国崛起》、《森林之歌》、《故宫》,直至《美丽中国》的出现,大致标志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电视纪录片走过的发展之路。从开始的合拍热,到独立制作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再到具有华夏文化精髓的主流纪录片走向世界,记载了纪录片人从制作模式、文化形态、美学特质、价值观建构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虽然中国的纪录片和西方的纪录片在叙事时空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存在的基础。纪录片的美是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发现的。以中国影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短短的六集,就将美丽中国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人文,从动物到植物,用镜头把孕育华夏民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融会交织在一起。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们去注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