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的影响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黄河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
,从而间接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许多湖泊被黄河泥沙淤浅后,不久均被开垦为农田。大面积水体的丧失造成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
,使黄淮海平原地面普遍淤高。
巨野泽(大野泽),先秦为九薮之一。汉称“兖州薮”。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河水注入巨野泽,水域不断扩大。唐时泽水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后晋开运元年(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没四州之地,大泽南部淤高,水体北移,梁山成为湖中一座孤山。宋代黄河三次灌注梁山泊,“梁山泊”之名始见。
金元时黄河南徙,但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至正四年(1344) 黄河灌注梁山泊,“河徙后,遂涸为平陆”。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由淮河南岸的几个小湖演变而来。隋时改名洪泽浦。宋代湖与淮河相距还较远。
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淤塞,黄淮倒灌,湖面迅速扩大。明清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淮湖合为一体。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明祖陵淹于湖中。
乾隆以后,黄水倒灌,洪泽湖东北一带淤成平陆,清水不畅,遂“借黄济运”。淮扬运河淤塞,洪泽湖水继续扩大,向低洼地倾,形成今天的成子湖。
“倒了高家堰,
淮、扬二府不见面。”
下游大片的湿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填海造出了大片的可利用的土地
抵御海水对海岸的侵蚀
4. 形成下游肥沃的平原
黄河改道以后,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史料记载,后晋开运元年(944)六月,黄河决口,在淹没了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的同时,洪水开始积聚在梁山周围,将原来的巨野泽扩展为了著名的梁山泊;不仅如此,黄河决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政治军事生态布局的重新排列组合。据《山东黄河志》统计,1855年以后,黄河决溢成灾,侵淤徒骇河45次,马颊河7次,北五湖12次。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进一步造成良田荒芜、土地沙化,尤其以黄河泛滥造成的土地沙化最为严重。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实与洪水冲击之害相当。很多地区的土地尽被沙压,水退之后,一经微风。尘土飞扬迷漫,且五谷不生,野无青草,土质极差。
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出现盐碱地。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他低洼易涝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河水浸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土地经过挑沟、翻地等方式改
黄河改道的利弊(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