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何只_自强不息_浮士德精神_的反思(精选).pdf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Ξ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何只“自强不息”!
———“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杨武能
Ξ内容提要:我国几代前辈学者仅以“自强不息”诠释浮士德精神,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它丰富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这虽是历史语境使然,并
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进步的作用,却仍然不能不说失之于片面。对“浮士德
精神”予以重新认识,在继续肯定“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其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不
仅具有现实意义,还会加深我们对歌德整个思想、创作和立身行事的理解。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自强不息人道主义反思

“自强不息”这四个字,在中国差不多已成了“浮士德精神”的同义语。一百年来,中国的
歌德学者乃至文学爱好者几乎都用它,或者与它意义相近的词语和说法,诸如永不满足啊,
奋发向上啊,不断进取啊等等,来定义、诠释“浮士德精神”,尽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的具体
的解说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侧重和差异。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经》。《周易·乾》“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来的
《孔子家语·五仪解》也道“: 笃行信义,自强不息”。也就是讲“, 自强不息”一语不论是语源或
是语义本身,都带有中。这也就难怪“, 自强不息”这四个字,最早是由中
国近代思想史上以保守著称的辜鸿铭老夫子,用来描述和归纳歌德的精神了。在 20 世纪初
由洋务派掀起的所谓自强运动中,辜鸿铭可称是一位代表人物。他 1901 年所著的《张文襄
幕府记闻》下卷有关于歌德的一节,不但题名叫“自强不息”,而且还明白无误地把歌德的“自
强不息”精神和孔子的“仁”联系在了一起。①
1922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高潮,这一年又恰逢歌德逝世 90 周年。在为数不少的
纪念文章中,有一篇可能是我国最早详细论述《浮士德》的长文。作者署名闻天,即张闻天。
他在文中指认所谓“活动主义”为“《浮士德》所包含的根本思想”,实际上推崇的同样是诗剧
主人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但他没有使用“自强不息”这样的成语或曰圣训。恰恰相
反,他在文末甚至发出了深长的慨叹“: 唉! 保守的,苟安的中国人呵!”这不但表明,张闻天
在“《浮士德》所包含的根本思想”亦即“浮士德精神”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间,划了一条鲜
明的分界线;还告诉我们,他研究和推崇《浮士德》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希望用《浮士
德》宣扬的“活动主义”,用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浮士德精神”,来改造中国保守、苟安的国
杨武能,四川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德语文学和中西比较文学。
· 55 ·
Ê Ê
Ê
¾
何只“自强不息”! ———“浮士德精神”的反思
民性。可以说,张闻天心目中的“浮士德精神”,仍然无异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强不息”。②
在 40 年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自强不息”一语更直接地出现在郭沫若的《浮士德》译
本里“: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差不多与此同时,冯至老师也“用《易经》里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概括浮士德的一生”。③但与把歌德与孔夫子硬拉在一起的辜
鸿铭不同,郭沫若和冯至都紧密地联系眼前的现实,希望从以“自

何只_自强不息_浮士德精神_的反思(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ongyue48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