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持久战》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完成于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针对当时国民党人与共产党人的困惑与错误认知一一进行了指证,能够具体地反映出毛泽东思想在当时的解释。
当时由于中日力量差距对比较大,国民党内一些人提出中国必亡,他们认为中国国力太过于弱小,不能够抵抗日本侵略,在日本强大的国力和精锐的部队造成的压力下,即使中国国共合作,也难以摆脱亡国的命运,所以认为不应该做无谓的抵抗,而是投降日本,在日本的统治下寻求新的出路。汪精卫为代表的卖国集团并将此思想付诸实践,最终为人唾弃。
速胜论是国民党内部一些过于乐观分子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国力远胜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即使没有国共合作,中国也能在国民党领导下迅速打败日本。但事实上美国在二战前期并没有想参与的态度,当时美国本土经济发展迅速,并且未受二战战火波及,美国方面并不是很情愿来中国趟这趟浑水,绥靖政策最终导致日军大举侵华。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
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但是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弱国,和日本差距过大,所以在短时间内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只能以持久战的形式拖垮日本,让日本帝国主义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我们不能过于依赖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支持,因为美洋战场,而且日本还占有地缘优势,在美国的海军压力下仍然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针对日本侵略做好持久战准备。
书中毛泽东对战争的大局观,战略角度看问题的深入度令人佩服,在当时的局势下,很多人坚持着抗战,但并不知道抗战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抗战到底要多久。也有些人开始消极,开始片面抗战,甚至有些人成了汉奸,而论持久战则详细地分析了抗战的局势,指出了抗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并且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最终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而对于战争进行的过程分析,毛泽东深入剖析了中日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日本的战线分布问题,中国的地理问题,得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
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

《论持久战》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一花一世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