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东风唤不回
胡根林博士新著《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期待已久,快读淋漓;掩卷之时,心中一片豁然。
再次回眸题记,蓦然想起几年前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2008年一个高考的前夜,一个高三学生来图书馆与我聊天。交流中,他问了我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其中一个是:“我读了十二年语文,一直有个问题不甚明白,想请教您:语文这门学科到底教什么、学什么?”记得我当时用了一个比喻来阐明我的看法:“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为学生播种一棵双枝并秀的常春藤。”“双枝”之一枝为语文能力,另一枝为人文诗性。说“常春藤”是因为这两者的提升均伴随人的终生而无止境。说“双枝并秀”是云不可偏废。可惜当下语文教学被应试教育扭曲,过分偏重语文能力培养,淡化了文学审美教育。“诗教”、文学教育边缘化了。结果导致学生工具理性张扬,人文诗性匮缺,人格发展不健全。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背离了它全面发展学生素养的正确轨道。
没想到,我的这个比喻与胡老师题记中关于“文学教育终极意义”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读他的这本专著,别有一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和共鸣。
大约十年前,国内一家颇有影响的语文刊物,在一期封面上以特大字号赫然标出一句口号:“呼唤语文‘诗教’的回归!”很有感召力。的确,“诗教”源远流长,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没有系统、丰富、生动的文学教育,学生人文诗性的涵养也便无从谈起。遗憾的是,许多年过去,文学教育之路仍然渺渺,
“诗教回归”之途也依旧茫茫。
那么文学教育究竟教什么、怎样教?“‘诗教’回归”如何归?我想大多数一线教师也许和我一样,“迷津处一片蒹葭”。
读完胡老师的这本《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至少让我明白,要走出文学教育的“迷津”,必须从课程、教材到教学做一番深入系统的研究,必须建构完整的文学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否则,单从教学方法的层面去探索,必定难有出路。因为只有明白文学教育“应该教什么”和“能够教什么”,接下来“怎么教”的探讨才不致于盲人摸象或隔靴搔痒。可惜恰如袁振国先生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而“课程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纽带,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基础”。缺乏课程论指导的文学教育,多半只能停留于教学方法层面上自以为是的现象描述和自说自话的经验总结。
“好山万皱无人见,一点斜阳拈出来。”读《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让我第一次清晰地领略到用文学课程论来烛照当下文学教育实践的一缕“斜阳”,这是我通读此书后的第一点感受。
其次,胡老师的《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论层面的理论构架,在教学论的研究层面,也有许多高屋建瓴又发人深省的批判与建树,为文学教育“怎样教”的实践厘清了思路。诸如文学阅读教学与文章阅读教学如何区别、文学写作教学如何展开、文学知识如何呈现、文学“定篇”如何阐释、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活动如何设计等等,都能将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处处关联,丝丝入扣,虚实相生。
尤其是书中关于“活动文学教育”的倡导与设计,我认为是论著中的一个亮点。因为文学教育的成功、学生“文学生活”与“诗性智慧”的获得,离不开学生自身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从何而来?最佳途径,莫过于学生主体的文学审美活动。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格言:“听到的
不信东风唤不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