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介绍了近代人的生活面貌,它对近代人们的生活作了总结,这一部分内容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但这样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处理得当会兴趣盎然,反之,则枯燥无味。
教材的加工与重组
本课三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若平铺直叙依次讲解,显得呆板无趣。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后,将三大块进行了加工与重组,创设明末清初家庭情景剧将三块内容完整的串了起来,并且每块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一块是家庭对话,第二块是家庭生活片段,第三块则是小品表演。把中国近代的变化从一个家庭一家人身上得到了体现和淋漓尽致的演绎。这种以小见大,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容易让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法设计
合作探究、比较、表演情景剧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广告《国窖1573》。广告中留声机、照相术这些新事物的诞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空列车回到清末明初,看看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第一幕(清末民初)
小明:妈妈,外公来电报啦!
小明妈(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
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
小明妈: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
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
[教师引导]:这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妈妈展开了一段对话。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火车轮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师提问]:你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走什么路?花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马车、轿子、黄包车、木船……
[教师讲述]:总之,在那个古老年代,人们陆则骑马坐轿,水则乘舟,属于典型的慢节奏。外公从昆明到上海既要走旱路,又要走水路,把当时所有的交通工具试了个遍才到上海,仅在路上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再加上回程,这一往一返,一春一秋,一年时间搭进去了!
当我们在使用这些慢节奏的交通工具时,西方已经响起了火车、轮船的轰鸣声。这些新式交通工具以蒸汽为动力,马力大,速度快,不久传入中国。
[课件出示图片]:早期的火车头、明轮(感受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
[教师过渡]: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给近代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然我们不用出门也可以与远方的亲友联系,像外公不用出门,用电报传达他要来上海的信息。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电报,外公如何与小明一家联系?古时候,我们的先民用哪些方式传递信息?
[学生回答]:飞鸽传书点烽火驿站……
[教师引导]:电报的诞生克服了这些信息传递方式的局限性,开创了用电来传递信息的时代,从此不管相隔多远,联系都不成问题。
[教师过渡]:外公凭借便捷的交通工具、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终于到达目的地上海。在上海,他同样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大开眼界!
第二幕(清末民初)
这天,小明一家去码头接外公,在码头,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报纸上内容真丰富:有广告、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