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材料二(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请回答:材料一反映孝文帝哪一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改革有何影响?材料二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孝文帝喜爱和熟读以《五经》《庄》《老》等为代表的中原先进文化,这对他成年之后,进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改革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材料二中,崔鉴对陆睿“恨其姓名殊为重复”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
答案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影响: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问题: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点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解题步骤是:首先要把材料后面的问题认真浏览一下,看看此题到底要考查什么,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答题的速度;第二步是读材料,包括出处、时间、地点、事件等有效信息,看材料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在展开,揣摩出题者的试题立意;第三步是回忆教材的相关知识,尽可能的做到知识“链接”;最后是清理思路,结合问题组织答案,答案要简明扼要,并尽可能地使用历史语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结合材料一、二。正确解读材料,从旧都“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中原“河洛王里”中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魏虽然实现了局部统一,但北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是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点拨材料归纳类的解析题设问方式为“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这种问题,旨在考查同学们阅读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答案全在材料中,只需我们在明确设问对象的前提下,对材料中相关内容进行逐一的提炼罗列即可。但不能过分概括,否则将背离题目要求,使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